發布時間:Thu Oct 30 17:08:20 CST 2025
“現代化人民城市”怎么建?重慶通過探索和實踐交出高分答卷。
作為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這座以山地著稱的城市,在“2025中國(重慶)城市更新論壇暨資源對接大會”上簽下了375億元城市更新項目大單。
到場的院士、研究機構和投資平臺負責人,都高度評價重慶城市更新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執行力。
本期《渝州瞭望臺》以三個關鍵詞,為你深入解析重慶城市更新為何能夠“更”出新意。
簽約現場。重慶市住建委供圖 第1眼TV-華龍網發
“更”高質量 “新”的打法
連片打造形成片區更新一張圖
以片區更新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以往城市更新更多是見子打子、零敲碎打,局限在老舊小區改造、加裝電梯等單項工作上,缺乏系統性、整體性、穿透性,一些項目錢沒少花、事沒辦好。針對這些問題,重慶強化系統觀念,統籌城市能級和產業能級,推動城市更新從小區到街區到片區,一體推進功能補短與品質提升。
重慶中心城區,歷史風貌建筑較多,對城市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5月完工的渝中區馬鞍山傳統風貌區項目,毗鄰人民大禮堂,背靠市委、市政府機關,呈典型山城聚落空間,總建筑面積2.9萬平方米。項目涵蓋32棟建筑(西區20棟、東區12棟),包括1處市級文保單位(沈鈞儒舊居)、5處文物點、2處歷史建筑及2處風貌建筑。
第1眼TV-華龍網記者從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了解到,該片區城市更新,呈現了高起點、高標準和高質量的特點。首先是堅持應保盡保,分級分類保護不可移動文物、優秀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修繕文物與歷史建筑,保留街巷肌理,還原歷史風貌;其次是堅持活態利用,對傳承歷史形態、鄉愁場景等傳統風貌街區融入現代功能,賦予街區文化、經濟與社會價值;此外還堅持塑造精品,強化空間形態管控,聯動大禮堂、三峽博物館,打造歷史文化展示窗口,走出“文、商、旅、城”融合發展的新路子,開拓出了“老房子+新產業”模式。
馬鞍山傳統風貌區的成功“再造”,也是重慶高質量推動城市更新的一個縮影。
10月27日,企業代表走進渝中半島見證重慶城市更新。重慶市住建委供圖 第1眼TV-華龍網發
從市級層面來看,重慶推動城市更新,更注重統籌城市能級和產業能級,推動城市更新從小區到街區到片區,一體推進功能補短與品質提升,并為此“更新”了打法。
在布局方面謀求“連片打造”。全面梳理問題短板和閑置空間,形成城市更新“一本賬”,推行“專項規劃—片區策劃—項目方案”的實施機制,形成片區更新“一張圖”。在此基礎上,點線面結合推動基礎設施提升、服務功能補短、閑置空間盤活,一體打造“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
同時,注重“劃小單元”,滾動實施項目,全面強化保障,做到動則必快、動則必成,建成一處、開放一處,讓群眾看到城市更新帶來的變化。
此外,還突出“針灸點穴”,聚焦除險清患抓更新,實施超大城市地下管線大綜合一體化治理,更新改造燃氣、供排水等地下管網2萬多公里,建成全國首個省級全域全量地下管線數字孿生系統,推動管線挖損率同比下降70%,今年以來平穩應對28輪極端暴雨考驗,守住了“一不兩少”底線。聚焦緩堵促暢抓更新,打通未貫通道路、完善配套路、加密次支路,優化軌道站點與公交接駁,完善慢行系統,打造“山城步道”品牌,重慶在全國10個超大城市交通運行與治理綜合評價中排名第3。
“更”好界面 “新”的場景
導入新興產業并延續城市文脈
以“四態融合”推動城市內涵式發展。存量時代的城市更新,不是在一張白紙上作畫,而是在現狀圖上繡花,把城市作為有機生命體,通過持續更新實現內涵式發展。工作中,重慶堅持統籌形態、業態、文態、神態,通過不斷挖掘新空間、營造新場景、植入新業態、注入新元素,來展現現代化人民城市生生不息的新形象。
由“表”及“里”,重慶謀求更具內涵的城市更新。
南岸區“下浩里”城市更新項目,已成為新的網紅打卡地。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下浩里”通過“減、整、留、加”4個舉措和“原址原建、原面積、原高度、原風貌”4個原則,按照“筑臺、退臺、懸挑、桿立、疊檐、院落”還原構成老街整體建筑及街巷肌理。在建筑文物修復方面,采用本地青磚、舊瓦、條石,架構多以磚石、磚木、鋼木為主,用繡花之功留存老街記憶,充分還原老重慶市井生活場景;在山地建筑特色表達方面,墻體根部采用勒腳石砌筑,墻體采用本地青磚一順一丁砌筑工法,還原了百年前的當地建筑風貌;在環境景觀藝術植入方面,對溪、坡、坎、崖和山林進行整體修復,保留老黃葛樹等重慶本土植物,通過對老街內的水環境凈化治理,再現清水溪“摸魚捉蝦,蛙鳴鳥啼”。
在此基礎上,依地勢劃分功能分區,綜合市民出行、游覽動線、功能業態劃分、城市景觀塑造等多元需求,增設垂直電梯,實現從山腳至山頂無縫連接,搭設觀景平臺及舞臺,豐富了消費場景。
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說,重慶堅持統籌形態、業態、文態、神態,通過不斷挖掘新空間、營造新場景、植入新業態、注入新元素,堅決避免“千城一面”,塑造城市調性、彰顯城市個性;大力推動城市能級與產業能級同步提升,打造更多受年輕人歡迎的生活新場景、消費新場景、創業新場景,為群眾帶來更多“家門口”的就業和增收。
10月27日,全國各地企業代表及專家調研重慶發電廠更新項目。湛劍 攝 第1眼TV-華龍網發
為此,重慶將大力營造高品質城市生活空間,系統推進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建設,實現從造房子向造家園、造生活轉變。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危舊房、老舊小區、城中村改造,加快補齊社區食堂、養老托育等“一老一小”服務短板,完善小區停車、充電、垃圾分類等配套設施,建設“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到2027年,更新改造老舊小區1800個、城中村150個、危舊房2.94萬戶,改造老舊電梯1萬臺,打造現代社區100個。推動城市更新由小區、到街區、到片區,精心打造城市更新示范片區30個以上。
同時,積極導入新興產業、營造“四新”場景。通過盤活“四區一點”( 商區、校區、院區、園區、軌道站點)周邊商辦樓宇等閑置空間,以及老舊廠房、防空洞等遺存,開展“三創”(創新創業創意)行動,植入創新研發、樓宇工業、文旅文創、青年公寓等多元業態,打造城市引領性創新活力中心,營造市民和游客喜歡的生活、消費、文旅、創業新場景,比如對重慶師范大學老教學樓進行功能改造,打造出了“拾光格”數字軟件園,目前已入駐企業73家,帶動就業2000余人,年產值超3.5億元。
此外,注重延續城市文脈、傳承城市精神。堅持固態保護與活態傳承相結合,在城市更新中全面落實“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精心保護巴渝文化、紅色文化、抗戰文化、統戰文化、三線文化等文化遺存,挖掘提煉意象符號,全面融入到城市更新項目設計中去,讓城市文脈活起來、亮出來,比如在推進歌樂山—磁器口片區城市更新時,深入提取紅巖、紅梅以及江姐等英雄人物精神元素,融入到景區及周邊整治提升、打造“古鎮十二巷”等項目中去,冠紅巖之名、鑄紅巖之魂,培育了《重慶?1949》大型實景演出,真正做到了“以一座城的記憶、致敬一座城的精神”,帶來了文化傳承與旅游增收“雙豐收”。
“更”遠謀劃 “新”的支撐
“四大底座”助城市可持續更新
搭建“四大底座”推動可持續城市更新。城市更新要實現可持續,既取決于城市體檢不斷生成更新項目,更取決于政策賦能、金融賦能與多部門、多主體多跨協同、形成合力。重慶牢固樹立經營城市理念,通過改革,全力構建“四大底座”,以體系化能力推動城市更新邁向新階段。重慶踐行城市更新,既講求著眼當下,更注重眼光長遠。
重慶踐行城市更新,既講求著眼當下,更注重眼光長遠。
加速實施的江北區觀音橋商圈片區城市功能品質提升項目,總投資約12億元,共涉及15個子項目。具體涉及更新老舊小區2個、約36萬平方米,老舊街區1個、約12.6萬平方米;其中設施功能完善主要包括新增社區服務中心3處、“一老一小”服務設施15處、人行過街天橋3座、地下管網更新3130米、打通斷頭路334米、慢行步道建設3350米、新增停車位150個;設施品質提升主要包括軌道站點更新1處、閑置資產盤活2處、街頭綠地建設42300平方米、更新商業設施3000平方米、新增街道家具42處。目前,北城天街提升改造(二期)等8個子項目已完工,商圈與周邊社區連片成片的更新格局基本形成,在此基礎上,探索“政府+市場+居民”更新合作模式,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商圈后巷,推動商圈與周邊街巷“一體更新”,通過精細化城市更新手法,在商圈周邊社區導入一批小而精的高創新度、具有獨特文化調性的社區品牌,實現商圈內外一體融合互動發展。
觀音橋商圈的多維度“城市更新”,也是重慶筑牢新底座,謀求城市可持續更新的生動實踐。
在實踐過程中,重慶成功打造了城市更新的數據底座、政策底座、金融底座和“規建運治”一體化AI底座。
在構筑數據底座方面,打通城市綜合體檢與專項體檢數據,整合GIS、BIM、CIM數據,建立涵蓋老舊房屋、高層建筑、地下管線、路橋隧軌等高質量數據集,全面接入數字重慶IRS系統,構建起支撐城市更新的數據底座,推動數據全量歸集、全面共享、全面賦能。
2025中國(重慶)城市更新論壇暨資源對接大會現場。重慶市住建委供圖 第1眼TV-華龍網發
在構建政策底座方面,推動城市更新地方立法,出臺了《重慶市支持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十七條措施》文件,制定土地供應、用地轉型、零星用地整合,以及閑置商辦樓宇功能業態復合利用、工業存量房產轉型升級等“一攬子”配套政策,為城市更新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撐。
在搭建金融底座方面,建立政金企深度協作機制,出臺了《關于加強金融支持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明確支持城市更新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從10大方向上給予有力金融支持,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對社會資本撬動作用,破解城市更新資金瓶頸。
在構建“規建運治”一體化AI底座方面,則打通規劃、住建、城管等部門數據流、決策流、執行流、業務流,創新構建“體檢畫像—規劃賦能—多元融資—一體實施—運營治理”機制,研發AI智能體,提升了城市更新項目自動生成、資源自動推送、政策自動匹配、成效自動評估等綜合能力。
站得“高”,看得“深”,想得“遠”,重慶在全國率先實現城市體檢全市域覆蓋,累計發動25萬人次參與。以“9+2”中心城區為重點,搭建了覆蓋125個街道、1030個社區、18.1萬棟建筑的基礎數據庫,形成了包括老舊廠區、老舊街區、老舊商業商務區等7類資源的存量資源庫。將城市體檢發現的問題作為更新重點,編制更新專項規劃、制定年度計劃,確保城市更新項目和人民群眾需求精準銜接。
正因為將城市“更新”在了實處、細處,重慶在“2025中國(重慶)城市更新論壇暨資源對接大會”上,得以簽下375億元大單,為城市更新注入了新動能。
從“更”到“新”,重慶城市界面更加多元。
全國首批中央財政支持城市更新行動示范城市,重慶名列其中,獲評全國城市更新績效評估A檔第一。
成為全國城市更新“模范”的背后,是重慶克服城市大人口多、地形復雜的困難,更新“打法”,優化“算法”,一體化推動城市更新,并在政策、金融、服務等方面持續賦能,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的城市更新,22項可復制經驗全國推廣,戴家巷、沙磁步道等6個項目獲評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數量居全國第1,塔坪北倉片區等6個項目入選全國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不等不靠,事在人為。重慶實踐證明,只要將站位提高,將思路打開,將場景做優,將服務做深,城市更新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
第1眼TV-華龍網首席記者 羊華/文
記者 劉岱松/外聯
趙軍/設計
石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