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Sat Oct 18 12:21:15 CST 2025
核心提示: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重慶巫溪縣,在謀求綠色發展時,向下看,“種”好了高附加值的農特產業;向上看,則對接國內外產學研和市場資源,鍛造出一個個細分產業鏈。
2025重慶市食品和農產品加工高質量發展產業生態大會,巫溪亮出了“老鷹茶”和“黃蜀葵”的爆品組合,賺足了流量,擴大了聲量,讓業界和消費者看到了這座山地城市在土里掘“金”的韌勁和成果。《渝州瞭望臺》欄目記者深入現場,為你多維度“種草”巫溪。
論壇現場。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劉潤 攝
一朵“植物大熊貓”,正在巫溪大地次第開放,并匯聚成了致富產業,它的名字叫做黃蜀葵。
在“黃蜀葵生態價值轉化論壇”上,專家學者與企業代表相聚一堂,共話巫溪黃蜀葵發展新路徑和產業新場景。
巫溪縣作為“天然藥庫”和“中國道地藥材之鄉”,黃蜀葵產業被納入全市“渝十味”道地藥材重點打造范疇,并獲得了國家中藥材產業集群專項支持,在政策與資金的雙重賦能下,巫溪黃蜀葵不僅“長勢”良好,產業同樣“蒸蒸日上”。
論壇上,巫溪縣領導與黃蜀葵產業帶頭人及學者相繼登臺,分享產業前景和研發成果。
“和各位嘉賓的看法一樣,我也十分看好黃蜀葵。”國家級青年人才、重慶大學特聘教授、博導及附屬三峽醫院副院長印明柱教授,就黃蜀葵花總黃酮在醫藥與保健品應用領域及研發成果進行了闡述。他透露,巫溪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黃蜀葵的藥用價值和研發,跟他的團隊展開了深入的合作,這是一種“雙向奔赴”,黃蜀葵在醫用領域的研究,也有助于地方政府豐富產品線和完善產業鏈。
專家分享黃蜀葵的應用前景。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劉潤 攝
華渝葵(重慶)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彥也提到了政府對產業的引領作用,巫溪縣聯合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山東大學等十余家機構成立“黃蜀葵專家大院”,推動了“馬鈴薯——黃蜀葵——蔬菜輪作”等關鍵技術落地。同時,依托逆流提取工藝,巫溪在黃酮提取上實現三大突破:提取效率提升30%,黃酮純度躍升至68.01%,其中金絲桃苷含量為全國最高,達22%。目前,1萬平方米智能提取廠即將投產,年產能達15噸。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二級教授陳紹成則建議從高效種植技術推廣、產業集群化發展、品種改良與標準化生產、深加工方向拓展、加強深加工技術研發、多元化應用場景拓展、打造品牌拓寬銷售渠道等展開多維度突破,構建起具有巫溪辨識度的黃蜀葵產業鏈和創新鏈。
目前,巫溪已初步形成“種植——加工——研發”一體化產業體系。
第1眼TV-華龍網記者注意到,專家學者們還為巫溪黃蜀葵賦予了四大應用場景,分別是開發含黃蜀葵提取物的護膚品、洗發水等日化產品線;拓展黃蜀葵膠在食品添加劑、功能性食品中的獨特作用;開發黃蜀葵總黃酮在抗炎、抗氧化等領域的藥用價值;利用加工殘渣開發生物肥料、飼料等副產品,實現全產業鏈價值最大化。
除此之外,黃蜀葵因花朵艷麗且花期長,適合園林綠化和庭院種植,兼具生態與景觀效益,其種子含油率約20%,可提煉工業用油,莖皮纖維則可用于造紙或紡織,發達的根系還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堪稱全身都是寶。
論壇上的“風”源自田間地頭,巫溪黃蜀葵能夠站上“C位”,跟當地發力這一產業有著直接關系。
巫溪有著鮮明的中藥材產業“基因”,在黃蜀葵之前,就已發展了40萬畝中藥材,產值13.8億元。其中道地藥材優勢突出,太白貝母人工種植2500畝(全國第一),年產值超10億元。
早在1958年,巫溪縣就被國務院授予“全國藥材生產紅旗縣”稱號,1982年被商務部認定為“綠色出口基地縣”,素有“天然藥海”之稱。當前,藥用動植物2932種,占全市藥用動植物總數的50.2%,其中常用藥材320種,品種數量居重慶之首,是我國中藥資源寶庫之一。近日,巫溪縣又成功入選“2025年鄉村振興道地藥材發展示范縣(區)”。
豐富的中藥材種植經驗,也為巫溪發展黃蜀葵產業奠定了基礎。
現場高朋滿座。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劉潤 攝
巫溪縣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黃蜀葵又名金花葵,1984年,曾被生物界確認“滅絕”,2003年8月初,中國農科院研究員在河北省邢臺市考察植物資源時,偶然發現其存活的蹤跡,隨后被各地引種,并在巫溪等地高海拔區域得到了較好的推廣。
巫溪縣還積極招引企業和研發機構,通過產學研協同,提升黃蜀葵的產業附加值。
在尖山工業園區的廠房里,嶄新的黃蜀葵黃酮提取設備正在運行,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花香。“這套設備能從黃蜀葵花中提取出純度98%以上的黃酮。”企業技術人員指著閃爍的電子屏介紹道。
華渝葵于去年落戶巫溪,短短一年,就將黃蜀葵種植面積提升至全國60%的占比。在巫溪縣的幫助下,華渝葵已走出海外,與匈牙利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年供應黃酮提取物10噸,簽約法國代理打通了歐洲銷售渠道;國內拓展方面,則與3家上市藥企簽訂長期原料供應協議。
巫溪縣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打造“中國黃蜀葵之鄉”,該縣將在尖山鎮建設百畝種源創新園,開展種質資源鑒定與新品種選育。同時,推進“2+6+N”初加工體系與500畝加工物流園建設,推動“鮮花變干花、秸稈變飼料”。此外,還將打造農旅融合示范園,發展研學、康養等新業態,并建設“黃蜀葵產業大腦”,實現全產業鏈數字化管理。
黃蜀葵鮮花畝產可達3000斤,每畝能為農戶增收3000元。
為了帶動更多農戶種植黃蜀葵,巫溪采取了“公司+村集體+基地+農戶”的模式,通過基地輻射、村企合作、品牌勞務等方式,輻射帶動群眾就業增收,已培育中藥材種植經營主體286家,帶動1478戶農戶畝均增收7000元。
巫溪尖山鎮百步村村民老鄧種了五畝黃蜀葵,賣了近一萬四千元,與過去種植玉米相比,畝產效益翻了近三番。
黃蜀葵產品展示。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劉潤 攝
這得益于當地采取的公司+農戶+專業合作社的模式,引進重慶瑞火星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先后與近800戶農戶簽訂了黃蜀葵訂單合作協議。
巫溪縣尖山鎮農業服務中心負責人表示,發展黃蜀葵產業,主要是為了讓老百姓能夠在家門口實現增收,下一步當地還計劃將擴大種植面積到5000畝,以帶動更多的老百姓增收。
為了更高效地帶動黃蜀葵產業,巫溪縣于去年將其納入中藥材重點產業,并組建工作專班,安排種植5000畝任務并給予資金支持,在尖山工業園區新建烘干生產線2條,黃蜀葵提取生產線1條,同時修建了專家大院,基本具備種植、加工、研發于一體的全產業鏈能力。
“我們將以‘科技+產業鏈+品牌’三輪驅動,構建全產業鏈生態體系。”巫溪縣相關負責人說,科技層面,攜手醫藥高校,建立專家大院,產學研深度融合,通過技術研發、人才引進來為中藥材的種植與加工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產業鏈方面,則實現了種植到觀賞再到產品的全覆蓋;在品牌塑造方面,巫溪將依托國家級中藥材基地等金字招牌,以及黨參、貝母等地理標志產品,加速“賣原料”向“深加工”轉型,從而形成產業的集聚優勢,為打造具有巫溪辨識度的黃蜀葵公用品牌創造條件。
巫溪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陳鋼:
打造區域公用品牌,讓“金色之花”香飄全國
以“葵”為媒、以“業”會友,共話黃蜀葵產業高質量發展。巫溪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陳鋼向蒞臨論壇的行業領導、專家學者及企業家致以謝意的同時,向外界喊話:一起做大巫溪黃蜀葵產業,共享綠色發展的機遇。
談及產業扶持,陳鋼說:“黃蜀葵在巫溪從試種到成勢,每一步都凝聚著市委、市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的關心指導,以及專家學者的智慧與力量。在政策扶持、產業鏈規劃、標準建設、科技攻關、產品出口等方面,市級層面給予了有力支持;我們聯合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山東大學等10余家科研機構組建‘黃蜀葵專家大院’,推動關鍵技術落地轉化。正是這種‘市縣聯動、政產學研協同’的強大合力,讓黃蜀葵在巫溪沃土扎根生長,成為巫溪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探索。”
談及招商引資,陳鋼說:“誠邀企業家投資巫溪精深加工項目,特別是在醫藥領域、功能食品、保健用品、高端化妝品領域;共建冷鏈物流與交易中心,打通‘從田間到舌尖’的高效通道;開發農旅融合產品,共享紅池壩生態康養資源紅利。”
談及營商服務,陳鋼說:“巫溪將提供最優政策、最好服務、最暖環境,讓每一位投資者安心、順心、有信心!共同講好‘巫溪黃蜀葵’品牌故事,助力打造區域公用品牌,讓這朵‘金色之花’香飄全國、走向世界!”
好山好水,人杰地靈。巫溪將植物界的“大熊貓”黃蜀葵種成了全國第一,既得益于良好的生態環境,也離不開該縣以鏈式思維謀劃產業。政府、企業、研究機構及農戶協同發力,讓瀕臨滅絕的黃蜀葵,在巫溪大地成長為“花繁葉茂”的經濟作物。在這一過程中,敢想敢干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黃蜀葵顯然“來對了”地方。
第1眼TV-華龍網首席記者 羊華/文
記者 冉長軍/外聯
趙軍/設計
徐力超/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