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四五”·我們這五年⑦丨“巴掌田”育出“金產業” 巴渝鄉村煥新顏
2025-10-27 06:00:00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重慶市奉節縣安坪鎮三沱村的臍橙園里,圓滾滾的果實掛滿枝頭,氤氳著清甜的香氣。再過段時間,這些橙子將被采摘,通過選品和包裝,運送至全球各地。
前不久的2025奉節臍橙全球訂貨會上,奉節與新加坡、馬來西亞多家企業簽署采購協議,標志著這一長江經濟帶生態富民產業進一步拓寬國際市場。

目前,奉節臍橙種植規模38.3萬畝,年產量50.7萬噸,品牌價值高達381.7億元。從“一顆果實”到綜合產值超65億元的支柱產業,奉節臍橙不僅串起了果農的“甜蜜生活”,更成為驅動縣域經濟發展“黃金產業”。
奉節臍橙的“蝶變”,正是重慶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十四五”期間,重慶立足大山、大水、大城、大鄉的獨特稟賦,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三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壓艙石,而產業興旺則是“壓艙石”的核心支撐。
今年上半年,重慶第一產業增加值達715億元,同比增長3.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5元,同比增長6.2%。亮眼數據的背后,是重慶打破“巴掌田”“雞窩地”的先天制約,依山就勢、向山圖強,構建生態特色農業產業體系的堅定實踐。
石柱黃水鎮,農戶劉大爺的3畝莼菜田,是當地“生態變現”的縮影。“年收入能有6萬元,比以前強多了!”劉大爺笑著說。

今年4月,滿載“莼小絲”即食莼菜的集裝箱從石柱出發,經上海港跨洋抵達日本,單月出口量就達30萬盒。截至2025年,石柱莼菜已帶動4100余戶農戶穩定增收,畝均收入超1萬元,年產值突破4億元,讓深山水田里的“小眾作物”,變成了富民強縣的“黃金產業”。
同樣在“土特產”上做文章的,還有涪陵榨菜。青菜頭天生適配冬季生長,巧妙避開與水稻、玉米等主糧的“爭地矛盾”,讓冬閑田成為農戶的“增收田”。依托“龍頭企業+合作社(村集體)+農戶”模式,涪陵已培育區級以上龍頭企業93家、專業合作社985個。通過土地流轉、保底分紅、基地務工等多元渠道,涪陵榨菜輻射帶動周邊60余萬農民穩定增收,讓漫山遍野的“青疙瘩”,真正變成了群眾口袋里的“金疙瘩”。

從“提籃小賣”到“品牌溢價”,全鏈條培育是關鍵。重慶統籌食品及農產品加工、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等支持政策,集中資源要素助力“小特產”成長為“大產業”。如今,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節臍橙已躋身全產業鏈產值、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雙百億級”行列,成為重慶農業的“三大寶貝”。
截至目前,重慶已打造10條百億級生態農業產業鏈,創建10個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13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加工規上企業總產值達2552.2億元。依托地域特色激活土地潛力,重慶正讓“土特產”成為強村富民的“金名片”,推動農業現代化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
農業產業的蓬勃發展,為農村建設注入了源頭活水,而農村活力的持續釋放,又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重慶聚焦“惠民生、優治理”,從人居環境、公共服務到鄉風文明,全方位推動巴渝鄉村“內外兼修”,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現代版和美鄉村圖景徐徐鋪展。

走進銅梁區圍龍鎮龍湖村,平整的公路串聯起錯落有致的村居,房前屋后干凈整潔,文化廣場、農家書屋、觀景臺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以前閑下來只能在家看電視,現在飯后去廣場跳跳舞、去書屋看看書,日子舒心多了!”村民們的感慨,道出了農村人居環境的變化。
數據顯示,重慶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行政村覆蓋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別達87.8%、100%、71.2%,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干凈整潔”已成為巴渝鄉村的標配。
硬件設施持續完善的同時,公共服務也在向鄉村“下沉”。重慶大力推進路網、水網、電網、通訊網、物流網“五網”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城鄉教育、醫療、養老共同體,讓農村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公共服務。每年還遴選約10個村(片區)開展村莊規劃試點,圍繞“院內院外干干凈凈、村容村貌漂漂亮亮、農民生活平平安安、鄰里關系和和睦睦”開展建設成效監測,預計今年底巴渝和美鄉村建成率將超60%。
鄉村的活力,更體現在文明鄉風的滋養中。“以前三天兩頭‘無事酒’,人情開支壓得人喘不過氣,現在一年能省一半以上。”秀山縣洪安鎮村民劉敏的感受,源于重慶去年4月啟動的“春風滿巴渝”行動。通過完善村規民約、發揮紅白理事會作用,農村人情攀比、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得到有效整治,民風更純、風氣更正。
在長壽區,鄉村治理的創新更讓“和諧”成為常態,新市街道村民以灣落為單元,建起9座“聚閑亭”,成為協商議事、共話家常的“連心橋”。葛蘭鎮鹽井村創新“灣長制”,搭建矛盾糾紛調解平臺,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說法律、論公平”,成功調處糾紛800余起,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如今的巴渝鄉村,既有“巴渝風、山城韻、鄉愁味”的顏值,又有“宜居、宜業、宜游”的內涵,不僅成為村民幸福生活的家園,更成為城市居民休閑度假的“詩和遠方”。
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最終的落腳點是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十四五”期間,重慶通過盤活資源、培育產業、強化幫扶,多渠道拓寬農民增收路徑,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渡期”,交出了一份“增收有保障、致富有底氣”的民生答卷。
在萬州區,閑置資源的“活化”讓農民嘗到了甜頭。楓木村等區域的閑置農房經統一改造,變身130余家特色民宿,全年接待游客30余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8000余萬元,讓“沉睡的美麗資源”變成了“流動的美麗經濟”。白羊鎮的17個村集體,各出資75萬元組建2家“強村公司”,僅檸檬收購一項就達140萬斤,帶動果農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不僅如此,萬州還打造“巴渝大嫂”“萬州烤魚師傅”等勞務品牌,通過市場化運作、規范化培育,帶動就業48萬余人次。700余名農村婦女成為民宿管家,300余家烤魚門店吸納1500余人就業,讓“一技在手,增收不愁”成為現實。
在石柱中益鄉華溪村,一場熱鬧的分紅大會溫暖了整個村莊。今年是村里的第七次村集體分紅大會,1248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共分得16.27萬元,手捧現金的村民們笑容滿面。
“產業興旺,村民的口袋才能鼓起來!”村黨支部書記王祥生感慨道。如今的華溪村,已形成860畝黃精、260畝脆桃和黃桃、520畝木瓜及1496群中蜂的四大支柱產業,特色產品經營性收入突破200萬元。
為守住農民增收的“底線”,重慶構建了“線上線下”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幫扶機制。“渝悅?防貧”數字應用迭代升級,整合“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等多部門數據,實現動態監測、閉環落實,確保問題“動態清零”。針對未消除風險監測對象、特困人員等“提低增收”重點對象,實施“兜底式+開發式”分層分類幫扶,累計識別監測對象4.48萬戶13.5萬人,戶均享受幫扶措施3.8項。
同時,全市14個脫貧區縣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458家,建成產業幫扶基地5.7萬個,脫貧人口就業規模穩定在83萬人以上。今年上半年,全市脫貧區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0元,增速6.4%,分別高于全國和全市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0.5個百分點、0.2個百分點。
從“產業分紅”到“技能增收”,從“資源變現”到“精準幫扶”,重慶正通過多元舉措,讓農民的增收渠道越來越寬、致富底氣越來越足。
“十四五”期間,重慶以“三增”為抓手,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未來,隨著更多強農惠農政策落地,更多改革創新舉措見效,巴渝大地的鄉村將更具活力,農民的日子將越過越紅火,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在重慶續寫新的篇章。
第1眼TV-華龍網首席記者 馮珊/文 首席記者 董進/審核
相關鏈接:
責任編輯:邵煜晟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