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四五”·我們這五年⑤ | 重慶:讓“詩與遠方”落地,讓巴渝文脈出彩
2025-10-25 06:00:00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當兩江四岸的夜空被無人機點亮,當載著旅客的游輪駛過千廝門大橋,一座兼具巴渝古韻與現代活力的山水之城,正書寫著文旅高質量發展的壯美篇章。
“十四五”以來,重慶依托豐富文旅資源和交通樞紐地位,深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走出了一條農文旅融合的生態富民之路。“大都市”“大三峽”“大武陵”三張旅游“金名片”愈發璀璨。
五年文旅蝶變,不僅讓“詩與遠方”真正走進尋常生活,更讓巴渝文脈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成為無數游客心中的向往之地。
夜幕下的南濱路,每周六都在上演科技與文化碰撞的視覺盛宴。
當無人機編織出洪崖洞、大足石刻等極具巴渝特色的圖案時,人群中的驚嘆與快門聲交織成最動人的樂章。這場自今年4月常態化上演的燈光秀,不僅成為重慶夜景的“新標配”,更標志著重慶文旅產品從“單點打卡”向“場景沉浸”的深刻轉型。
正如湖北游客胡君輝所言:“科技讓重慶夜景有了靈魂,值得反復回味。”

近年來,類似的現象級文旅熱潮不斷上演。“重慶云海列車”“最寵游客的城市”等話題全網傳播量突破200億人次,蛇年央視春晚重慶分會場圈粉無數,“雄奇山水 新韻重慶”的品牌口號,更是隨著一波波文旅熱響徹海內外。
而鄉村旅游的崛起,更讓文旅發展沉淀出溫暖的民生底色。
“以前守著綠水青山,沒想到能靠旅游過上好日子。”武隆荊竹村村民的感慨,道出了重慶鄉村游發展的民生底色。這個曾深藏山間的村落,通過開發農事體驗、特色民宿等項目,讓超半數村民吃上了“旅游飯”,人均年增收超1萬元,成功入選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
美心紅酒小鎮同樣書寫著文旅賦能鄉村振興的精彩答卷。小鎮以“智能化+沉浸式體驗”為抓手,憑借索道交通環線、刀片民宿等創新項目成為近郊游“人氣王”,2025年國慶假期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

此外,還有長江索道、兩江游船等新場景,風貌街區、山城步道、高空云端等文旅特色IP出圈出彩……五年間,重慶文旅產品供給持續“上新”,不斷刷新游客的期待值。
重慶市文化旅游委數據顯示,重慶A級旅游景區已增至323家,旅游度假區從22家增至32家,30家新創建的旅游休閑街區,讓游客的選擇更加豐富多元。
清晨的南岸區興隆社區書店里,陽光透過落地窗灑在書架上,家住附近的王晨晨正陪著7歲的女兒翻看繪本。

“以前想安安靜靜看書得跑老遠的圖書館,現在出門走5分鐘就到這兒,周末還有非遺剪紙、繪本共讀活動,娃玩得開心,我也能充充電,文化生活太豐富了!”她指尖翻過嶄新的圖書,語氣中全是滿足。
王晨晨的愜意體驗,正是重慶文化惠民工程提質升級的生動縮影。“十四五”期間,重慶建成1.5萬余個公共文化新空間,打造91個“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873平方米,真正實現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高品質文化服務。
文化惠民的提質,離不開優質藝術創作的硬核支撐。重慶立足本土文化根脈,推出一大批精品力作。沉浸式紅色劇目《重慶·1949》讓無數觀眾在光影交織中觸摸城市紅色基因;舞劇《杜甫》以“詩入舞、以舞載魂”的藝術表達,演繹“詩圣”人生的同時盡顯巴渝文化底蘊。

“十四五”期間,重慶年均推出優秀舞臺藝術和美術作品超200個,斬獲68項國家級文藝獎項。川劇《江姐》摘得文華獎這一中國政府類文藝最高榮譽,更體現出巴渝戲劇的強勁實力。
此外,遺產的活化利用和非遺的傳承也彰顯著重慶的文化吸引力。
五年來,重慶累計實施870個文物保護項目,登錄不可移動文物2.6萬處、可移動文物148.2萬件,市級以上文保單位保存良好率達91%。涪陵白鶴梁題刻等4個項目入選“申遺”預備名單;在非遺傳承領域,53項國家級非遺項目、74名國家級傳承人通過進校園、進景區、線上直播等形式融入現代生活,較五年前分別增長20.5%和25.4%,讓古老技藝在當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從“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的便民服務,到精品力作的精神滋養,再到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重慶正以全方位的文化建設,讓惠民成果全民共享,讓巴渝文脈生生不息。
“上半年帶娃去重慶動物園看熊貓,下半年去武隆仙女山躲暑,一張川渝文旅年卡就搞定所有行程,太值了。”成都游客李女士這番話,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惠及百姓的真實寫照。
“十四五”期間,重慶以開放合作為核心引擎,對內深化川渝協同,對外拓展國際市場,推動巴蜀文旅從區域品牌邁向世界舞臺。
川渝兩地打破市場壁壘,推出文旅年卡、門票互免等便民舉措,2024年互游人次突破1億,雙城游成為國內熱門線路。

同時,兩地創新打造“寬洪大量”“資足常樂”等趣味化跨區域文旅品牌,串聯洪崖洞、寬窄巷子、大足石刻等核心地標,在社交平臺掀起“雙城打卡”熱潮。
精心設計70余條世界遺產主題線路,覆蓋蜀道、石窟、古鎮等特色節點,構建起“行走的文化長廊”。交通聯動進一步放大品牌效應,截至2024年底,兩地開行500余趟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主題專列,讓巴蜀文旅招牌響徹全國。
在國際舞臺上,重慶的“朋友圈”持續擴大。推出全國首個外國人入境游口岸簽“一網通辦”服務,加入12個國際文旅組織,與新加坡等10個國家簽署合作協議,一系列舉措為入境旅游注入強勁動力。
此外,還打造“重慶國際旅行商大會”活動品牌,優化獎勵政策,2024年重慶入境游客數量較2019年實現翻番,2025年1-8月同比增長82.48%,增速領跑全國。歐洲時報發布“2024中國城市入境游影響力榜單”,重慶位列第三。

在宣傳推廣方面,重慶開展“與輝同行·重慶行”“庫里重慶行”等活動,疊加《驚夢》《慶余年2》等影視IP,全矩陣傳播量累計突破200億人次,入選“2023亞太三大旅游節慶城市”及2024年度微博最具影響力國內游城市。
“重慶文旅已‘圈粉’全球。”重慶市文化旅游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市文化旅游委將以入境旅游為抓手,創新推進文旅交流與合作,聚力打造國際旅游樞紐城市。
文旅產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經濟能級的提升。五年來,重慶文化產業增加值達1452.7億元,旅游產業增加值達1401.3億元,雙雙突破千億級大關,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
“十四五”期間,重慶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夯實區域協同根基,以入境游拓寬國際視野,實現文旅開放合作縱深發展。展望“十五五”,重慶將持續以開放姿態與優質產品,讓巴渝文旅名片在世界舞臺綻放更亮光芒。
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吳禮霜/文 首席記者 馮珊/審核
相關鏈接:
責任編輯:李茜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