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華龍網
聽新聞
10月20日至23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如何在“十五五”規劃這張關系億萬人福祉的考卷上寫下精彩答案,考驗著執政智慧與為民初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必須做好“十五五”規劃民生篇章的“加減乘除”,讓民生答卷寫滿獲得感、充盈幸福感。
勤做“加法”,擴大優質供給,增進民生福祉。發展的目的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持續為民生福祉做“加法”,擴大優質供給。“十四五”期間,國家通過持續加大投入,推動義務教育階段課后服務基本全覆蓋、住院和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等惠民舉措落地,顯著提升了民生保障水平。面向“十五五”,廣大黨員干部要當好“施工隊長”,將藍圖轉化為現實。必須帶著課題深入社區網格、田間地頭,精準捕捉群眾“急難愁盼”,確保財力用在“刀刃上”;要主動協調推動優質教育、醫療資源“組團式”下沉,把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更要建立政策落實的“計時器”和“驗收單”,對民生項目全程跟蹤、閉環管理,提高群眾的“滿意指數”,確保每一項承諾都能如期兌現。
勇做“減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破除發展藩籬。為民服務,不僅要看給予了什么,更要看為群眾排除了哪些困擾。“十四五”時期,深化“放管服”改革取得顯著成效,“跨省通辦”事項清單不斷擴大,累計新增減稅降費預計超過10萬億元,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踏上“十五五”新征程,黨員干部要勇于“自我革命”,當好優化環境的“清障員”。必須聚焦企業和群眾辦事的“高頻”痛點,帶頭梳理沉疴痼疾,用“數據跑路”代替“群眾跑腿”;要主動對接市場主體,推動稅費優惠政策“免申即享”、“直達快享”,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更要緊盯教育、醫療等領域的隱性成本,推動建立更加透明、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切實為百姓辦實事解難題。
善做“乘法”,激發創新活力,提升服務效能。民生工作不能僅靠投入疊加,更要善于運用巧勁,通過創新驅動實現效能倍增。做好“乘法”,首要的是發揮科技的乘數效應。“十四五”期間,“互聯網+”與民生領域深度融合,全國統一的電子社保卡、醫保電子憑證迅速普及,“智慧城市”建設讓城市治理更加精細。面向未來,黨員干部要爭當“改革先鋒”和“數字尖兵”。必須主動學習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要帶頭推動“智慧社區”、“數字鄉村”建設,讓數據為基層治理和公共服務賦能;要敢于在深水區改革,積極探索跨部門、跨層級的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打通信息“孤島”,實現“一個平臺管民生”;更要善于設計和搭建平臺,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公益創投等方式,有效引導市場和社會組織在養老、托幼等領域提供專業服務,形成多元共治的民生服務新格局。
敢做“除法”,消除風險隱患,促進公平正義。要堅決鏟除損害群眾利益、危害社會穩定的頑疾。“十四五”以來,掃黑除惡專項斗爭轉入常態化,平安中國建設邁向更高水平,一系列安全生產整治行動有效遏制了重特大事故的發生。邁向“十五五”,黨員干部必須挺起“擔當脊梁”,當好公平正義的“守護者”。要用好“顯微鏡”和“探照燈”,定期深入排查安全生產、食品藥品等領域的風險隱患,建立問題清單和整改臺賬,把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要堅守政策制定的公平底線,在資源分配、資格準入等環節,堅決反對優親厚友、暗箱操作,確保機會公平;更要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帶頭下訪接訪,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一線,并嚴格監管民生資金使用,讓每一分錢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加減乘除”不僅是民生工作的方法論,更是對初心的考驗、對使命的擔當。它要求我們在“加法”中彰顯情懷,在“減法”中展現勇氣,在“乘法”中凝聚智慧,在“除法”中堅守底線。新征程的號角已經吹響,每一位黨員干部都應成為嫻熟的“運算師”,以“釘釘子”精神抓落實,以“拔釘子”勇氣破難題,寫出民生為大的最優解,共同譜寫“十五五”時期民生福祉的嶄新篇章。
作者:鐘裊
編輯:曹葉 趙鐵琥
審核:楊洋
監制:白永茂
華龍網兩江評投稿郵箱: liangjiangping@cqnews.net
二十屆四中全會系列評① | “十五五” 規劃醞釀中 美好生活“大禮包”引期待
分享成功
相關推薦
參與評論積分 龍珠商城兌好禮
打開第1眼TV-華龍網查看全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