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萬億級“汽車之都”②|制造“軟硬結合” “聰明”的車駛向“智聯”之道
2025-09-29 06:00:01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鋼板在智能產線上自動沖壓成型,機械臂精準焊接,而指揮這一切的“大腦”,卻來自云端開源系統。
重慶的汽車制造正經歷一場“軟硬兼施”的革新之路——“軟件定義汽車”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硬件升級突圍”夯實智能制造基礎,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智聯”之道。

上個月,500多位智能汽車軟件領域的專家和企業代表齊聚山城。行業精英們關注的焦點是如何通過軟件重新定義汽車。
這場名為2025智能汽車基礎軟件生態大會上,全球首個面向量產的車用操作系統開源“星輝計劃”正式發布。
這一計劃以普華基礎軟件開源的安全車控操作系統小滿EasyXMen為統一底座,構建“芯片協同—工程服務—測試認證—量產應用—人才培育”五大體系。
普華基礎軟件總經理助理羅彤透露,截至2024年底,開源小滿EasyXMen已累計裝車超過2000萬套,適配國內外主流芯片超180款。這一數據彰顯了開源系統在汽車產業規模化應用中的巨大潛力。
電子科技大學嵌入式軟件工程中心主任羅蕾分析,隨著汽車電子電氣架構向“中央+區域”“車路云一體”演進,亟需開源模式突破技術瓶頸。
事實上,重慶正在著力建設的汽車軟件開源種子庫和特色開源社區,正是看準了這一趨勢。
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理事長程曉明指出,開源有效推動企業從“單點研發”向“平臺協同、生態共建”躍遷。在軟件定義汽車時代,開源已成為智能汽車產業升級的核心引擎。

軟件的力量同樣滲透到具體的零部件創新中。以智能駕駛座椅為例,這座城市的車企與供應鏈企業正通過軟件算法,讓這一傳統硬件煥發新生。
重慶本土龍頭車企長安汽車,將開源車控操作系統與智能座椅硬件深度結合,推出搭載“智享座艙座椅系統”的UNI-V、CS75PLUS等車型。該系統基于小滿EasyXMen開源底座,聯動ADAS智能駕駛系統與車身傳感器,可實現L2+級輔助駕駛狀態下的自動坐姿調節——當系統檢測到車輛進入高速巡航模式,座椅會自動調整靠背角度至115°以降低駕駛疲勞;若識別到急剎車或碰撞預警,座椅腰托會瞬間充氣頂起,配合安全帶預收緊功能減少乘員沖擊。
截至2024年底,這套智能駕駛座椅已累計裝車超35萬輛,用戶調研顯示其“智能舒適性”評分達93.5分,較傳統座椅提升27%。
“一輛‘重慶造’汽車,區域配套率已超80%。”重慶市經濟信息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這條日趨完善的產業鏈中,軟件如同神經與大腦, 正成為重慶汽車產業價值提升的核心變量。
與軟件創新同步,重慶的硬件制造基地也在經歷智能化蛻變。
在基礎制造領域,自動化裝備的規模化應用重塑生產格局。長安汽車數智工廠堪稱標桿——沖壓車間實現100%自動化生產,4秒即可完成板料到沖壓件的轉化;焊裝車間471臺機器人協同作業,配合500余臺AGV完成物料轉運;壓鑄車間更是國內首創全自動無人化生產模式,在這里,平均每60秒就有一輛新能源汽車下線,年產能達28萬輛。
重慶宗申的101工廠,12個自動化單元配備了近200臺全自動專機、機器人、視覺識別系統等智能設備。通過數字化改造,該工廠的產品合格率提高了0.3個百分點,人均產出效率提升2.2倍。
核心零部件制造的硬件突破更具行業影響力。

全球首個刀片電池生產基地——璧山區弗迪電池工廠以“醫療級”生產環境為基礎,自主研發的疊片設備將96厘米極片的公差控制在±0.3毫米內,單片疊片效率達0.3秒/片。每6秒鐘即可下線一塊刀片電池。
青山工業利用5G、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對工廠進行涵蓋30+應用場景的智能化改造,實現單工位節拍由56s下降至37s,生產效率提升30.19%,每35秒就可以下線一臺變速器。
這樣的智能工廠在重慶已不是個例。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52個智能工廠和349個數字化車間。
這份“硬實力”,為“重慶造”汽車產業贏得了產能與品質的雙重優勢。
軟硬結合的真正價值,在于兩者的深度融合與相互賦能——
“行業大腦+未來工廠”的工業智能體,在重慶多家企業的生產線上,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效益。
“工業智能體的最大作用,是實施智能生產調度。”重慶市經濟信息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系統能夠基于實時收集的訂單需求、設備狀態、物料庫存等信息,在短時間內生成最優生產排程方案。
長安汽車AI數智工廠通過數據+AI驅動產銷協同,實現了C端與M端的實時連接,即使在千萬級約束條件和變量下,也可實現快速生產排產計劃優化。
賽力斯超級工廠利用產業大腦整合326家合作伙伴構建產業生態,實現生產透明可視化,生產排產可精確到小時,供應商可通過系統實時查看整車廠生產需求及原材料價格波動,提前備貨以應對成本風險。

鑫源汽車在涪陵建設的全球柔性化未來工廠,通過“智造+智能網聯”能同時實現燃油車、CNG車、純電動車在同一條產線“轉線不停產”,整體自動化率超80%,較傳統工廠產能提升3倍。
軟硬結合不僅提升單點效率,更推動制造體系整體升級。據了解,重慶市計劃到2027年建成20個以上行業大腦和未來工廠,強化從研發到服務的全鏈路智能化。
軟件為鋼鐵軀殼注入靈魂,硬件為代碼算法提供載體。
重慶正以其“軟硬兼施”的產業升級,向世界展示著“重慶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清晰路徑。
第1眼TV-華龍網 曹妤/文 首席記者 董進/審核
相關鏈接:
責任編輯:李茜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