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萬億級“汽車之都”①|“渝車”整零協同 筑牢世界級產業集群基石
2025-09-28 06:00:01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9月26日,一輛輛嶄新的全新問界M7下線,開啟全國交付。來自全國各地的車主親身參與動態路試、AEB測試等車輛終檢后,驗收提車。從上市發布,到1小時大定突破3萬臺,再到全國交付,全程僅用72小時。
“重慶速度”的背后,是重慶汽車產業“整零協同”發展思路的生動實踐,印證出汽車產業集群的韌性與活力。
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重慶汽車產量165.9萬輛,同比增長7.6%,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69萬輛,同比增長超31%,汽車產業增加值增速達到11%,發展勢頭強勁。
近年來,重慶錨定萬億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目標,一邊推動整車企業向混動化、智能化升級,一邊引導傳統零部件企業向新能源領域跨界轉型,構建起全鏈條發展格局。

以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龍頭企業為引領,大力實施汽車零部件集群發展戰略,是重慶聚鏈成群、集群成勢的關鍵舉措。
在賽力斯超級工廠內,“寧德時代重慶生產基地”的牌子格外醒目。這里的兩條CTP2.0電池包產線實現“門對門”生產——動力電池從生產到裝車只需不到20分鐘,相比傳統模式縮短70多個小時。
不僅是寧德時代,延鋒、文燦等世界級高端供應鏈企業均以“廠中廠”模式入駐賽力斯超級工廠,實現本地化同步生產和供應。賽力斯還構建起以與華為跨界合作為核心,包括眾多頭部供應鏈企業的長期穩定的1+2+N合作生態關系,實現高度的零部件集成和供應商本地集聚,共同設計、共同研發、同步生產。

作為全國第三家央企汽車集團、首家總部落戶重慶的一級央企,中國長安汽車通過整合長安汽車、辰致集團等117家分子公司,構建起涵蓋整車制造、零部件、商貿、物流、金融等全產業鏈的集團化架構,實現了研發、制造、資金、人才等資源的統籌調度。
正是這種整車+零部件企業高效協同,有效提升產業協同效率,共同提升產業集群整體競爭力。除了長安、賽力斯兩大龍頭,重慶還布局了長城、慶鈴等10余家整車企業,形成“多元互補”的整車矩陣。

如長城汽車在渝建成國內最大的硬派越野和皮卡生產基地;慶鈴汽車等商用車電動化、智能化、乘用化轉型步伐加快。
這種“龍頭引領+多元布局”的整車體系,既避免了單一市場波動對零部件企業的沖擊,又通過不同價位、不同技術路線的車型需求,讓零部件企業得以在“梯度轉型”中穩步成長,為整零協同提供了“抗風險能力”與“技術包容性”。
如果說整車是整零協同的“牽引者”,那么零部件集群就是協同發展的“支撐者”。
僅今年9月以來,重慶多地就密集簽約招商引資一批重點項目,為零部件產業集群“強鏈補鏈”。
9月23日,璧山區集中簽約項目32個,總投資達145.3億元。其中,山東金帝精密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15億元建設的新能源汽車電機定轉子制造項目,將填補璧山電驅動系統產業鏈空白,進一步提升璧山在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領域的制造能力。
9月20日,涪陵區集中簽約項目44個,協議總投資341.1億元,其中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汽車零部件項目6個。
9月19日,合川區協議總投資108億元的46個項目簽約落地,簽約項目過半涉及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投資額達71.1億元……

不僅如此,重慶這兩年來還通過“渝賽計劃”,簽約電連技術、興宇汽車密封件、雙環傳動齒輪等14個重點項目。同時以“整車找總成,總成找部件”的思路,支持各區(縣)圍繞優勢產業鏈條加快延鏈強鏈。
比如,渝北聚焦熱管理產業鏈招引南方英特上游企業;合川聚焦電機、智能車燈產業鏈招引舜驅動力、安瑞光電上游企業;璧山聚焦電池、電驅產業鏈招引弗迪電池、青山工業上游企業等。
據統計,僅2024年,全市汽車產業簽約項目321個,簽約金額2467億元。今年智博會期間,重慶聚焦“人工智能+”和“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成功簽約一批具有引領性、示范性的強鏈補鏈延鏈重大項目,合同金額1239億元。
除了精準招商引資,重慶還著力引導零部件企業從“燃油車配套”向“新能源車配套”轉型。

2024年,重慶摸排433家零部件企業轉型升級及配套意向,組織開展整零協同對接活動10余場,參加企業超550家次,“點對點”推動11家零部件企業進入長安汽車、賽力斯汽車供應鏈體系,推動108家傳統零部件企業完成轉型升級。
如今,全市現有汽車零部件規上企業1200余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543家,已實現3大系統、12大總成、56個部件全覆蓋和集群式發展。
與傳統燃油車不同,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邏輯已發生改變。尤其是與信息通信技術的深度融合,讓整零協同從“產業鏈內部協同”延伸至“跨產業生態協同”,為重慶打開“智能化”新空間。
長安、賽力斯等重慶整車龍頭企業,率先探索跨界融合新模式。
如長安汽車聯手華為、中國聯通打造數智工廠,融入5G、AI及數字孿生等40余項尖端技術,成為全球領先的全域5G數智化工廠,具備每分鐘下線一臺新車的能力。
同時,長安汽車與華為共建阿維塔Hi Plus模式,與騰訊共建智能駕駛的數據閉環,與海爾集團協同構建全場景數字化生態體系等。

賽力斯和華為的合作則更為深入,2021年雙方便開創業務深度跨界融合的先河,在核心技術、產品、渠道領域協同發力,發揮長板效應形成技術新優勢,打造問界系列高端智能電動汽車。同時,依托華為的智能生態系統,賽力斯還成功打造了“超級增程+乾崑智能”這一獨特的技術標簽,賦予產品強大的市場競爭力。
跨界協同還帶動零部件企業向“科技型”轉型。如中國汽研聯合重慶大學、弗迪電池等10家單位,成立動力電池仿真軟件創新聯合體,加快推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領域打造大企業和小企業協同創新綜合體,讓重慶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科技含量”持續提升。
如今,重慶弗迪動力電池、青山電驅、龍潤電轉向、博世氫動力、北斗智聯智能座艙等企業的技術水平國內領先;國科礎石公司自主研發的高功能安全實時操作系統通過國際最高等級認證;時代長安動力電池、惠州華陽研發中心、桐力光電智能座艙、九洲電驅等關鍵項目紛紛落地,形成發展水平西部領先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
從整車龍頭的轉型引領,到零部件集群的全鏈條、集群式發展,再到跨界生態的協同共振,重慶正以整零協同為基石,加快打造萬億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向“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加速邁進。
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梁浩楠/文 首席記者 董進/審核
責任編輯:李茜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