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家】周鵲虹:烽火弦歌里的沙磁學燈
2025-08-15 15:13:44 聽新聞
1937年,山河破碎的劇痛撕裂了華夏大地。當東部國土在日寇鐵蹄下相繼淪陷,一場關乎民族文脈存續的壯闊西遷史詩,在硝煙中悲壯上演。一所所學校,成千上萬的師生,一列列裝載著圖書儀器的汽車、馬車、江輪,如不屈的逆流之舟,沿著崎嶇的長江水道與蜀道,歷經千難萬險,匯聚于戰時陪都重慶的西北門戶——沙坪壩。

沙坪壩,這片嘉陵江畔的扇形平壩,驟然間成為了民族教育的諾亞方舟。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上海醫學院、中央工業專科學校……中大附中、南開中學、重慶市立中學(重慶一中前身)、樹人小學、磁器口小學等星羅棋布。郭沫若、冰心、老舍、馬寅初、顧毓琇、傅抱石等文化巨擘、科學泰斗的身影,亦穿梭于沙磁文化區的街巷陋室之間,形成了戰時中國最大的文化區和教育中心。師生們在斷壁殘垣間輾轉復課,愈炸愈強,瑯瑯書聲與敵機的轟鳴在巴山渝水間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意志角力。
戰勝時期的電力和燈火,成為最稀缺的夢想。重慶電力供給本就非常緊張,在戰爭的絞殺下顯得更加脆弱。1934年成立的大溪溝電廠,如同一條孱弱的血管,難以滿足戰時陪都急劇膨脹的城市需求。從1938年2月18日開始,五年多時間里,9513架次日機,218次野蠻空襲,讓城市和同胞飽受蹂躪,而電力設施幾乎都首當其沖。發電廠、輸電線路、變電站這些龐大的工業設施,在日寇眼中無異于醒目的靶標
1940年7月,大溪溝電廠在密集的燃燒彈攻擊下化為一片焦土,機組嚴重損毀,全市供電幾近癱瘓。電力,這現代文明的血脈,在日寇的刻意絞殺下,變得比黃金還要珍貴,燈火成為戰時最奢侈的夢想。
黑暗的盡頭,孕育著光明的倔強。為了粉碎敵人摧毀戰時首都能源命脈的企圖,一個大膽而艱難的計劃在1939年悄然啟動:將新的電廠深藏于鵝公巖十米高的防空洞里,軍民用火燒水焠的方式,一寸寸開鑿著民族的生存空間。1942年,這座凝聚著血汗、智慧與不屈意志的電廠終于落成——重慶第三發電廠,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地下火力發電廠。當機組渦輪在防空洞深處發出第一聲強勁的轟鳴,電流沿著線路,突破黑暗的封鎖,率先涌向化龍橋、沙坪壩地區。它既提供了戰時遠東指揮中心的通信能源支持,也點亮了沙坪壩文化區內一所所學校的教室、圖書館和實驗室的燈光。
在電力極度匱乏的戰爭年代,在重慶形成了一個樸素而崇高的共識:教育是民族救亡圖存的根本,是未來復興的基石,有限的電力,必須優先保障學校!每當夜幕降臨,人們將寶貴的電力節省出來,集中輸送到沙坪壩,點亮那一盞盞課桌上的燈。整個城市沉沉黑暗,唯有沙坪壩壩子上空一片燈火通明,成為戰時陪都最獨特、最震撼人心的景象。
對于沙磁文化區的莘莘學子而言,這燈火承載著千鈞之重。很多學生來自淪陷區,親歷了山河破碎、家破人亡的切膚之痛。他們深知,能在轟炸的間隙擁有這一方安靜的書桌、這一盞明亮的電燈,是何等的不易。燈火下,不僅是知識的汲取,更是一種莊嚴的使命。
敵機的轟炸多在白晝進行,惡劣的氣象條件或深沉的夜幕,便成了學子們相對安全的“黃金學習時間”。當警報解除,夜色四合,沙坪壩的燈火便次第亮起。從歌樂山俯瞰,景象動人心魄:山城重慶宛如一塊巨大的、沉默的墨玉,而沙坪壩這片扇形平壩,微弱的電燈連成一片,星星點點,在無邊的黑暗中倔強地燃燒、躍動。每一盞燈下,都是一群伏案苦讀的身影,都有一片為民族存亡而搏動的心臟。瑯瑯書聲穿透寂靜的夜晚,與嘉陵江的濤聲應和。這燈火,被歷史、被詩人、被萬千民眾深情地稱為——“沙磁學燈”,成為著名的“陪都八景”中最動人心魄的景觀。
沙磁學燈,是民族脊梁在炮火中挺立的象征。當物質家園被摧毀,精神的高塔卻因知識的堅守而愈發巍峨。日寇的炸彈可以摧毀建筑,卻無法摧毀人們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信念。這燈光,是絕望深淵中熊熊燃燒的希望火種;是民族在最黑暗的時刻,依然執著地相信光明必將到來,并為之默默積蓄力量;更是一座無聲的精神長城,萬千學子的筆尖與書頁,構筑起一道比鋼鐵更為堅固的防線。
當我們回望那烽火連天中的點點星光,那暗夜里倔強不滅的燈火,它給予今日的啟示愈發清晰而沉重:教育,永遠是一個民族最深沉的根基和最恒久的力量。在追求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沙磁學燈”所承載的信念——崇尚知識、堅守文脈、勇于擔當、不懼艱難——依然是照亮前路的明燈。
如今,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但這片由血性與信念點燃的燈火,從未熄滅。昔日弦歌不輟之地,歷經歲月洗禮,已成為聞名全國的科教文化名區。重慶大學、陸軍軍醫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四川外語學院、重慶師范大學等近二十所等高等學府,八十余所中小學,名校聚集,根深葉茂,圖書館、實驗室、自習室依舊燈火通明,輝映著新一代學子專注的面龐。這些燈光,與歷史影像中抗戰時期的“沙磁學燈”在精神光譜上交相輝映。
當一代人將知識的火種埋入時代的土壤,整個民族便擁有了刺破漫漫長夜的力量。沙磁學燈,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光輝片段,象征著知識對愚昧的穿刺,文明對野蠻的抵抗,希望對絕望的勝利,以及一代代人為民族未來默默耕耘、負重前行的永恒責任。

責任編輯:何杜娟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