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信貸資源投向新變化
2025-11-19 06:30:37 來源: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金融是經濟的鏡像。信貸結構的變化反映了實體經濟不同領域和行業資金需求的變動。近年來,隨著經濟向高質量發展不斷邁進,信貸結構也較過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中國人民銀行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4.97萬億元。從投向看,與新動能相關的貸款呈現出較快增速。
在經濟“換擋轉軌”的過程中,增長動能由基建、房地產等傳統領域向科技創新、綠色低碳等新興領域逐步轉換,反映在信貸方面就是信貸結構的變化。這既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自然結果,也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質效提升的體現。
目前,金融“五篇大文章”相關領域的貸款增速都超過了10%,明顯高于全部貸款增速,其中養老產業貸款增速更是接近60%,覆蓋的主體范圍也更加多元。而民營、小微、“三農”、就業創業、就學助學等領域的主體,既是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也是優化結構的重要著力點。金融支持的主體類型和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對經濟增長來說,既是補短板,也是增活力。
經濟轉型升級需要合適的工具來撬動。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9月末,支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余額已接近4萬億元。央行的結構性工具,主要是激勵引導金融機構支持國家重大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在這些領域,初期社會資金進入的意愿比較低,需要中央銀行的資金先期進入、發揮引導作用。
高質量發展階段不需要片面追求壘高信貸規模。如果還像過去那樣,只盯著貸款增速,既不符合經濟規律,也可能帶來僵尸企業難以出清、資金空轉等問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隨著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貨幣信貸要從外延式擴張轉向內涵式發展”,這是對新形勢下做好金融宏觀調控的深刻闡述,未來重點是盤活存量金融資源,提升信貸資產質效。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信貸資源的投向,也有助于金融更好支撐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近年來,人民銀行不斷豐富工具箱,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持續引導金融機構提升金融產品和服務對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適配性。特別是圍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以及支持擴大內需等要求,把更多信貸資源投向國民經濟有需要的地方,促進了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
優化信貸結構不僅是宏觀調控思路轉變的需要,也是銀行實現自身經營目標的客觀要求。近年來,一些銀行通過改進內部資金轉移定價、優化績效考核標準等方式,持續完善內部治理,有效傳導央行政策激勵,實現了信貸“量”的合理增長與“質”的不斷提升。(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姚 進)
責任編輯:劉佩蘭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