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丨五個關鍵詞 看涪陵如何招“才”進“寶”
2025-11-17 18:48:46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工業化到了拐點,必然面臨轉型升級。作為重慶傳統經濟強區,涪陵深知“新質生產力”對當地產業迭代升級的重要性。
為此,涪陵拋出人才和產業機會清單,舉辦重慶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綠色低碳產業人才發展暨美麗中國建設先行區(涪陵)高質量發展大會,向外界傳遞了聚力建設零碳園區、優化能源結構、培育綠色產業的決心,而這一切轉變,都離不開人才的作用。
第1眼TV-華龍網記者深入涪陵,為你解析這座城市如何以“人”為本,謀劃更高質量的發展。

建人才平臺
在這次人才大會上,涪陵新發布、掛牌了多個人才平臺,主要有國家“江河戰略”綠色低碳產業人才發展中心,重慶市工業綠效研究中心暨綠色低碳人才培養實踐基地等。
產業要迭代,平臺做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一級研究員夏佳文就認為,涪陵向創新要發展,在新型儲能、碳捕集利用、綠色化工材料等關鍵領域,布局打造一批打基礎、利長遠的前沿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創新平臺,才能形成無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作為一名在涪陵出生、長大的科技工作者,我愿意成為涪陵綠色轉型的‘最強大腦’,在技術咨詢、平臺共建、人才引進等方面盡一份力,共同推動工業實力與生態魅力在涪陵交相輝映。”

亮人才清單
大會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涪陵面向國內外,發布了《綠色低碳產業急需緊缺人才目錄》。
這份目錄,由中國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重慶市涪陵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共同編制,系統梳理了區域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與市場機遇,旨在精準引才、高效育才。
除人才需求外,涪陵還發布了涵蓋重慶全市的126個《綠色低碳產業機會清單》,其中包括涪陵籌建國家頁巖油氣技術創新中心,全面推進風電、光伏及儲能項目布局等。

恰如“開卷考試”,涪陵給出了主抓產業的方向,也為各類人才“對號入座”創造了條件。大會吸引了來自北京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頂尖高校院所的十余位知名專家,引進緊缺優秀人才110名以上。
重人才引育
“才聚涪州·引雁回巢”,是涪陵兩手抓人才的生動寫照。
一方面走出去,每年定期赴北大、清華等知名高校展開人才對話,為學子們打開一扇對口就業的大門;一方面請進來,通過舉辦各類人才專場活動,讓人才與涪陵各大企業實現“雙向奔赴”,該區年均全職引進碩博人才400余名,才聚涪州效應顯著。

此外,具有涪陵辨識度的還有“揭榜掛帥”機制和“涪陵人才”計劃,前者圍繞先進材料、農產品和食品加工等六大主導產業組建產業人才創新聯合體,面向42個關鍵科技項目張出“英雄榜”;后者通過“涪陵人才”計劃全覆蓋,組建“人才導師工作室”,累計培育了上千名創新創業后備人才,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涪陵經驗”。
為人才解憂
“筑巢”才能“引鳳”,為了讓人才進得來,留得住,涪陵同樣做足了服務。
涪陵區相關負責人說:“要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生態,讓各類人才在涪陵安心創業、安身立業、安業發展。”
具體做法,體現在政策支持、服務保障、情感關懷等多方面,全力打造有溫度、有質感、有歸屬感的人才棲息地。

在政策支持方面,涪陵整合迭代《涪陵區人才扶持激勵若干措施》,構建覆蓋人才安居、醫療保健、創業扶持的服務閉環,落實人才待遇及項目支持經費超5000萬元,發放創業擔保貸款貼息450余萬元。
此外,涪陵通過承接市級“渝才薈”人才服務平臺,聯合17個職能部門制定《新重慶人才(涪陵)服務管理辦法》,集成政務辦理等73項貼心服務,并推行“專班+專員”機制,實現人才服務響應率、滿意率“雙百”目標。
促人才轉化
涪陵提供的創業就業土壤,以及優渥的營商環境,是人才轉化能量的重要依托。
涪陵正推動從“工業大區”向“制造強區”蝶變,前三季度全區GDP達1292億元,規上工業產值位列全市第二,該區將聚力建設千億級零碳園區、優化能源結構、培育綠色產業,打造“2349”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和“1238”產業科創體系。
這些平臺載體和政策承諾,為人才在涪陵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通過實地走訪,我對涪陵有了直觀的了解,也發現自己的專業,在這里有用武之地,也更受企業的重視。”一位從事新能源領域的博士生說,相對于一線城市,涪陵無論是生活成本還是機會成本都更具優勢。
“我們會緊密配合企業,把人才用活用好,讓他們心無旁騖做研發、出成果,為培育更多新質生產力企業奠定基礎。”涪陵區相關負責人最后說道。
第1眼TV-華龍網首席記者 羊華/文
責任編輯:石月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