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心村”到“世界最佳旅游鄉村” ——解碼武隆荊竹村綠色蝶變
2025-11-15 06:45:13 來源: 新重慶-重慶日報

11月14日清晨,武隆區仙女山街道,晨光透過云層,照亮了荊竹村“無有圖書館”的玻璃幕墻。書架旁,記錄村莊變遷的圖冊與時尚雜志并置,無聲述說著這里的過去與現在。
“十四五”期間,重慶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農文旅融合成為鄉村發展的亮眼名片——荊竹村正是這一進程的生動縮影。這個曾因石漠化嚴重、年輕人紛紛外出謀生而被稱為“空心村”的貧困角落,如今已成為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認證的“世界最佳旅游鄉村”。2025年1—10月,全村接待游客近38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約950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39萬元、同比增長51%。
圍繞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目標,村里正計劃進一步做強“鄉宿聯盟”品牌、拓展“云上荊竹”電商平臺功能,并深化旅游消費投訴“先行賠付”機制,力求在提升游客體驗和村民獲得感上實現新突破。
而這些新目標的實現,正需要從過去數年的蝶變密碼中汲取智慧——走近它的生態本底、人才活水與共贏機制,我們才能讀懂小山村實現綠色轉型的深層邏輯。
生態筑基:在修復與轉化中重塑價值
荊竹村的命運轉折,始于對“靠山吃山”的重新理解。面對喀斯特地貌帶來的石漠化困境,村民將“生態就是寶,丟了再難找”寫入村規民約。全會提出“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這里,理念正轉化為一個個鮮活實踐。
在荊竹村專家院士基地,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團隊建立的科研基地,讓藍莓、葡萄等20多個高山水果品種在曾經貧瘠的土地上扎根。這片200余畝的基地,不僅是西南大學的實驗田,更帶動周邊發展果樹種植5000余畝,年經濟效益達1000萬元。
生態價值的轉化,在村民的選擇中得到了最真實的體現。
村民吳志強是這場轉型的親歷者。這些年,他將經營多年的烤煙田改種高山糯玉米,規模從最初的20畝發展到如今的100畝。“種煙收益雖好,但農藥噴灑、烘烤煙塵污染了家鄉環境。”如今,吳志強的玉米直供村里民宿餐桌,也通過電商渠道銷往更遠的地方。這份“生態飯”吃得長久又安心,他的成功轉型,為其他村民提供了可復制的路徑。如今,種植高山蔬果,成了不少村民致富的新選擇。
個人選擇的背后,是系統性的生態守護。為從源頭筑牢生態根基,村里投資1431萬元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累計撫育林木2000畝,修復裸露山體500余畝。同時,村里還安裝了20余個環保預警設備并接入街道治理平臺,實現“數字+生態”聯防共治。這套“組合拳”讓森林覆蓋率穩定在75%,曾經的生態短板,如今已成為荊竹村最亮眼的“綠色招牌”。
人才活水:在傳承與創新中激發動能
優美的生態本底,需要人才力量來激活。荊竹村的獨特之處,在于它通過“四民工程”(即原村民、新村民、云村民、榮譽村民)匯聚起推動發展的澎湃動能。全會提出“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荊竹村用自己的人才網絡建設作出了基層應答。
在歸原小鎮的老茶館,王萬碧的蠟染手藝成了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哧啦——”蠟刀劃過土布,靛藍的花紋源自山間的植物染料。“這是老祖宗傳下的純天然法子。”她說道。
在村黨支部引導下,她將這項非遺技藝引入茶館,讓游客在品茶之余還能親手體驗傳統手工藝。
在津蟾洞生態餐廳,負責人李橋打造了一個三產融合的聯農帶農典范。他的餐廳不僅與村集體形成固定分紅機制,還吸納80余人就業——其中70%為當地村民,幫助村民農副產品轉化銷售額20余萬元。去年8月,他個人出資20余萬元拓寬村道,自發幫扶困難農戶,展現出“新村民”的責任擔當。
更廣闊的人才網絡在“云端”展開。通過“云村民”計劃,村里匯聚了4萬多名線上支持者。直播達人李思穎團隊通過“云上荊竹”平臺,將村里的糯玉米、老臘肉等特產賣向全國,2024年定向收購村民農特產品超過150噸。與此同時,向仲懷院士作為“榮譽村民”,在村里設立高山水果種植科研基地,為特色農業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截至今年8月,荊竹村已有486名各類人才長期或周期性在此居住,成為發展的“智囊團”。
產業共富:構建“利益共享”的良性循環
獨特的生態與文化吸引了游客,而要讓發展成果惠及每家每戶,則需要創新的機制作為紐帶。全會提出“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荊竹村通過農文旅融合探索著自己的路徑。
“農家樂剛開張時,17間房常空大半;如今20間房得提前半個月預訂!”閑適緣農家樂負責人楊小波的對比,道出了許多村民的心聲。這一變化,不僅源于客流的增長,更得益于村里成立的“鄉宿聯盟”和全民參股的強村公司——“云上荊竹農文旅發展公司”。
這個機制的核心,是構建“村民護生態、生態引游客、游客富村民”的閉環。云上荊竹公司作為運營核心,帶動47戶村民將房屋改造為民宿或農家樂,1—9月吸引過夜游客22000余人次,解決了當地100余人就業,通過農產品銷售等間接帶動村民人均增收2000余元。
共贏的理念體現在產業發展的每個環節。在民宿集群打造中,“鄉宿聯盟”統一服務標準、統籌客源調配;在農產品銷售中,“云上荊竹”品牌為村民產品提供統一包裝和銷售渠道;在項目建設中,社會資本與村集體形成利益聯結,度假酒店等重點項目穩步推進。
“全會提出‘加快發展文化產業’,這為我們推動文旅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荊竹村黨支部書記高燕表示,下一步將依托村里豐富的非遺資源和生態優勢,重點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工坊,將蠟染、農耕等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旅游需求相結合;同時開發具有荊竹特色的文創產品,讓更多游客從“過路游”變為“沉浸游”,從“看風景”到“品文化”,實現文化傳承與旅游發展的相得益彰。
責任編輯:趙秋云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