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渝水聚人才 群英薈萃創新篇 ——寫在2025年重慶國際人才交流大會開幕之際
2025-11-15 06:41:28 來源: 新重慶-重慶日報
兩江奔涌,群峰疊翠。長江與嘉陵江在朝天門激蕩相擁。如今,這里正上演著新時代人才與城市的“雙向奔赴”。
重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人才工作,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強市首位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大力搭建人才交流合作平臺,巴渝大地成為各方人才薈萃、青年創新創業的熱土。
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引進人才8.4萬人,同比增幅14.1%,創近五年新高。“十四五”期間,全市共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5100余名、較“十三五”末增長3.3倍;招收博士后5752名,累計突破1萬名、實現倍增,出站留渝率提升到90%;累計引進市外來渝人才33.8萬人,西部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蹄疾步穩。
筑巢引鳳
高能級平臺搭起逐夢舞臺
人才集聚,首在平臺。當前重慶以“416”科技創新布局為牽引,全力打造高能級平臺矩陣,讓各類人才有用武之地、無后顧之憂。
在西部(重慶)科學城金鳳實驗室里,各種儀器正在精準運行。“這不只是一個實驗室,更是通過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建成的生命健康領域高端平臺。”工作人員介紹,該實驗室自揭牌以來,已有卞修武、段樹民等院士領銜的25個團隊入駐,匯集科研人員566名,斬獲13項國際國內領先創新成果。
更令人矚目的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費倫茨·克勞斯去年來渝,設立了他在中國的首個工作站。這位超短脈沖激光技術領域的頂尖專家坦言:“重慶良好的醫療資源、科研資源,相關領域研究取得的豐碩成果,是我選擇這里的重要原因。”
平臺建設絕非“單兵突進”。目前,金鳳、嘉陵江、明月湖3個重慶實驗室掛牌建設,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重慶高等研究院等一批新質平臺加速匯聚,國家級、部級科創平臺基地達231家,人才創新的舞臺越來越寬廣。
產業沃土滋養人才成長。今年4月,涪陵先進材料產業人才創新聯合體正式啟動。重慶華峰化工、重慶大學、重慶市化工研究院等28家行業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組建人才創新聯合體,吹響了向關鍵技術進軍的“沖鋒號”。6月底,涪陵白濤工業園區內,重慶建峰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6萬噸PBAT示范線投料試車。
“如果沒有人才創新聯合體,這項技術突破時間還得往后推遲不少。”該公司研究院副院長郝劍感慨,人才創新聯合體的成立變單兵作戰為團隊沖鋒,有效提高了項目研發效率。公司還通過人才創新聯合體平臺邀請8位高校專家加入,填補了重慶生物降解材料產業空白。
產才融合
雙向賦能激活發展動能
產業興則人才聚,人才興則產業強。重慶立足“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推動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實現“引進一個人才、帶動一個團隊、培育一個產業”的滾雪球效應。
今年4月,賽力斯汽車動力工廠的測試車間里,杭州籍博士汪志剛緊盯屏幕上跳動的曲線,直到第五代“靜謐無感”超級增程系統的NVH性能數值定格。“又一次突破!”這位動力研究院院長輕撫設備,言語間滿是自豪。
2021年,深耕動力總成領域18年的汪志剛來到重慶,帶著十多人的團隊全力攻關,如今研發的系統已裝上問界、藍電等車型,2024年累計裝車超47萬臺。
“重慶能讓技術人把根扎進產業土壤。”汪志剛坦言,從科研項目申報到各項政策支持,“落地即安心”的服務讓他把家安在了這里。
同樣在重慶實現夢想的,還有江西籍的宗申公司總經理周丹。作為重慶大學與宗申集團聯合培養的定向生,他通過校企合作、師徒傳承等人才培養模式,從一名普通技術員蛻變為航空發動機領域的領軍人物。
“從8人小組到370人團隊,從技術空白到自主研發多款產品,這些成果的取得,都離不開重慶人才政策和人才培養機制的支持。”正如周丹所言,近年來,重慶聚力強園強企,實施人才強園強企專項,開展“科技副總”、科技特派員(團)選派,建立雙招雙引、校聘企用等機制,讓人才的創造力沿著產業鏈充分流動。目前,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分別達9123家、7.56萬家,人才強企的旋律越來越激昂。
機制革新
數字賦能打破發展壁壘
好馬配好鞍,良才需良制。重慶以刀刃向內的改革勇氣,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用數字化手段重構人才服務體系,讓人才創新活力充分涌流。
“渝才薈”數字化平臺、重慶市高層次人才智慧服務港、人才工作數字駕駛艙等人才服務平臺……以往“多頭跑、反復報”的困擾,在這些數字平臺上線后徹底改觀。據了解,重慶全面整合人才服務資源、重塑服務流程,將各部門分散服務優化集成為73項線上服務,優化幅度達37.6%。
“沒想到10天就完成了D類人才認定,可以享受項目申報、金融支持等一系列服務!”阿維塔科技(重慶)有限公司內飾設計主任工程師林千感嘆。
今年年初,米蘭理工大學博士畢業生萬佳佳通過“渝才薈——百萬人才興重慶”平臺的精準匹配,順利入職長安汽車,成為數字化引才的生動案例。截至目前,“渝才薈”已累計認定A—F類新重慶人才12.3萬人,累計提供線上服務72.7萬人次,真正實現人才服務“掌上辦”“一次辦”。
評價機制改革更讓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重慶在全國率先建立高層次人才“目錄+計分”雙軌評價體系,實施基層衛生、農技人才“定向評價、定向使用”,讓各類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同時,重慶先后完成26個系列68個專業職稱申報條件和3個“綠色通道”評審辦法修訂印發,出臺鄉鎮農技人員高級職稱“雙定”辦法;深入推進職稱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職稱在線申報評審。
重慶還健全以職業資格評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和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等為主的技能人才評價機制。2020年至2024年,全市共組織開展技能人才評價198.8萬人;打通專技人才和技能人才評價通道,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超過1萬人實現了“跨界”貫通;全面推行“新八級”制度,組織企業開展特級技師評聘試點,打破技能人才向上的“天花板”,評聘特級、首席技師157名。
生態優化
開放包容凝聚人才向心力
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重慶以開放姿態擁抱全球人才,用城市的溫度涵養人才生態。
在重慶,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舉辦“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一帶一路”國際技能大賽、重慶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建設全國首個“一帶一路”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推進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才聯合培養,推出“留學重慶”品牌,國際“朋友圈”不斷擴容。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才協同更見成效,川渝兩地開展干部人才互派培養,在知識產權、學術交流等7個方面實現服務互認共享,共享專家資源4萬多名,聯合開展技術攻關項目161項。
在重慶,城市溫度浸潤人心。100個“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社保“一卡通”、優化托育服務等民生舉措,讓人才在重慶暖心舒心。重慶醫科大學引進的哈佛大學博士后辛啟亮,考察多地后最終選擇重慶。他坦言:“這里辦事有誠意、有章法,讓人很放心。”
在重慶,青年友好成為城市名片。為吸引留住青年人才,重慶實施百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留渝來渝就業創業行動。行動開展以來,已吸引71.2萬名青年“就在重慶”,加速打造青年西部就業創業首選之城;建立青年科技人才梯度培育體系,推出新重慶青年創新人才項目、博士后創新發展支持計劃等,青年科技人才擔任市級科研項目負責人比例超過70%,一大批優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
在重慶,激勵與服務的升級讓人才安心安身安業。重慶強化人才激勵機制,推行高層次人才市場化薪酬、高校院所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成果轉化“以權代股”等多維激勵措施,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提高至80%以上。服務效率方面更是體現出“重慶速度”:職稱評審辦理時間壓減30天;建立督辦機制,真正做到“急事快辦、難事易辦、要事細辦”。
江河眷顧奮楫者,人才輝映創新城。如今,重慶正以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廣納人才。在2025年重慶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即將開幕之際,巴渝大地這片沃土,正靜待更多人才扎根成長,共同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
責任編輯:趙秋云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