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陸海新通道經濟發展論壇上專家出謀劃策 推動陸海新通道從“物流通道”變“經濟走廊”
2025-11-14 09:26:09 來源: 重慶日報
初冬的重慶,八方賓客匯聚。
11月13日,中國科學會堂,2025陸海新通道經濟發展論壇如期而至。國家部委、兄弟省市、研究機構、龍頭企業的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陸海新通道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明年是“十五五”開局之年,此時謀劃陸海新通道的未來發展,更具重要意義。
讓“物流通道”成為“經濟走廊”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向陽談到,陸海新通道是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運輸線,對于西部地區拓展海外市場、降低運輸成本有明顯成效。但未來,陸海新通道實現高質量發展,各方需要改變它是“一條單純的運輸路線”的認知。
他認為,陸海新通道應從“物流通道”變身“經濟走廊”。
李向陽對“經濟走廊”進行了發展路徑解讀——
第一階段,首先是“運輸線”,即狹義的“經濟走廊”,功能是降低運輸成本;第二階段,是圍繞交通線推進城市化、工業化,使運輸線“拓寬”;第三階段,是推進沿線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促進要素流動;第四階段,也是最高階段,是協調不同國家的區域發展計劃與政策,形成“政策溝通”。
“目前,‘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大多數經濟走廊還處在第一和第二階段。”李向陽說,隨著陸海新通道加速與陸路、水運實現無縫銜接,一種“新型的經濟走廊”也在加速形成。
因此,陸海新通道需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升級,成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力,同時分享國家層面推進“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所帶來的政策紅利。
從“運輸線”到“經濟走廊”,這不僅是定位的轉變,更是戰略目標的重塑。李向陽為此提出了四點建議:推動立體互聯互通網絡機制建設;推動國內不同地區合作平臺與國際合作平臺機制的對接,解決“兩個協調”問題;推動風險防控與海外利益保障機制;以及推動服務保障機制建設。
“總之,陸海新通道建設需要超越單純的運輸線定位,通過狹義‘經濟走廊’向廣義‘經濟走廊’升級,實現大開發和大開放的戰略目標。”李向陽說。
激活數字賦能與產業協同“雙引擎”
如果說“經濟走廊”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未來形態,那么“數字”與“產業”無疑是驅動這一躍升的“雙引擎”。
“數字技術的賦能,正在深刻地改變甚至重塑生產生活和治理方式。”中國數聯物流公司董事長張健介紹,數字化是陸海新通道未來發展的必然路徑,它能讓通道信息更透明、運行更便捷、通關更高效。
對于如何推動通道的數字化,張健提出了“一核四驅”的構想。“一核”是推動國家物流大數據平臺在“13+2”(西部12省區市、海南、廣東湛江、湖南懷化)先行部署,構建物流數據整合共享的總樞紐。“四驅”是指陸海新通道的數字化、長江航運的智慧化、口岸貿易的便利化與產業供應鏈協同化。
對于如何落實這個構想,張健給出了明確的建議。一是以規劃為綱,編制數字陸海新通道“十五五”發展規劃;二是以體系為基,打造從訂貨到交貨的全鏈條數字化服務閉環,實現“數據互通、狀態可視、流程可控”;三是以場景為要,將多式聯運數據跨省互認、跨區域運力智能調度等場景上升為國家示范;四是以用戶為本,依托國家政策,構建一個共生共融的開源開放生態。
論壇現場,重慶與中國數聯合力打造的“中數聯物流運營公司”正式揭牌。這是重慶加速陸海新通道乃至整個物流體系數字化建設的重要落子。
數字化是陸海新通道未來的“經絡”,產業則是“骨肉”。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高級顧問汪鳴認為,陸海新通道未來發展的核心有兩點:一是完善通道基礎設施,二是在通道上承載世界級的經濟流量。因此,發展通道經濟,將是陸海新通道義不容辭的責任。
如何發展?汪鳴給出了20字的總體思路:通道牽引、樞紐賦能、要素集成、產業集聚、生態共生。他表示,陸海新通道未來的發展路徑,應該“通道+樞紐+網絡+平臺”協同發展。比如要推動產業園區的轉型升級,不是“各干各的”,而是要“依托通道進行緊密合作”,構建互為供求關系的大循環和雙循環。
從規則融通到產業融合
論壇現場,不少嘉賓也提到,陸海新通道目前存在一些“痛點”。
重慶長安民生物流股份公司董事長謝世康直言,企業在通道上面臨三個“痛點”:一是規則和標準尚未完全統一,“一單到底”的模式還沒有完全貫通;二是物流成本總體較高,存在“出去比較多,回程比較少”的失衡情況;三是船運、鐵路尚未完全實現常態化運行。
內蒙古遠興能源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培鈞是通道的“客戶”之一,他同樣提及,通道的效率和確定性是其核心價值,希望未來通道在這一核心價值上有所提升。
對于這些難題,重慶正在著力攻堅。在現場,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院長朱作賢介紹,今年7月,聯合國貿發會議批準了《可轉讓貨物單證公約》(NCD)草案,預計12月將在聯合國大會審議通過,“這個公約的的確確與重慶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和緣分。”
他表示,在聯合國網站上,這個公約被譯為“順應中歐班列融資需求的中國方案,蘊含中國智慧的規則創新”。這是中國1980年成為聯合國貿發會成員國以來,中國的立法建議第一次轉化成了國際公約,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這份“中國方案”的背后,重慶貢獻“獨一無二”。朱作賢總結為“三個最早”——重慶最早探索“貨帶提單+國聯鐵路運單”的雙軌制;重慶最早對鐵路提單效率作出司法裁判(鐵路提單第一案);重慶最早與聯合國貿發會共同舉辦高級別研討會,并在會議上確定了采用雙軌制推進國際立法的方向。
從規則制定到金融賦能,從數字基建到產業協同,一幅陸海聯動、內外互通的開放發展新畫卷已然鋪開。
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楊駿
責任編輯:陳霞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