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陽:土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愛心企業家煥發新生
2025-11-10 16:22:17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記者 黃歡)作為民族文化瑰寶的土家吊腳樓,其千年建造技藝正面臨傳承危機。企業老板單一變賣家產,帶著全部積蓄從貴州到酉陽,只為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他通過建造純榫卯結構的吊腳樓民宿和博物館進行活態展示,并推動成立民宿聯盟促進文旅融合,帶動村寨收入大幅增長,證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經濟價值。尤為可貴的是,此舉吸引了眾多年輕人主動回歸學習。他以堅守與創新證明,古老技藝不僅能煥發新生,更能開辟出一條文化傳承與共同富裕相輔相成的可行路徑。
土家吊腳樓建造技藝面臨失傳危機
近日,記者走進武陵山深處的酉水河畔,河灣山寨的500多座土家吊腳樓已屹立六百余年。它們不僅是土家族人遮風擋雨的家園,更是“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見證。然而,城鎮化浪潮曾讓這些文化瑰寶面臨被鋼筋水泥取代的危機。
2017年,經營著年收入兩千多萬元家政公司的單一,帶著對民族文化的熱愛走進酉陽酉水河鎮河灣村。層疊的吊腳樓群令他震撼,但西寨40多棟、東寨6棟刺眼的水泥房,像傷疤破壞了整體和諧。多次走訪后,單一發現更深層危機:村民們因早年民宿經營不善、配套不足導致游客流失,對吊腳樓失去信心,甚至推倒祖屋建磚房。“守著破木樓能當飯吃?”村民的反問深深刺痛了他。他意識到,再不行動,凝聚祖先智慧的手藝真要失傳了!
從千萬老板到傳承人,用實踐讓文化重現光彩
守護刻不容緩。單一跑遍酉水河鎮尋找匠人,卻心涼了半截——懂全套技藝的老師傅平均70多歲,年輕人已不會建造純榫卯、無鐵釘的吊腳樓!2018年初,他做出驚人決定:辭去董事長職務,變賣家產,帶著積蓄回到河灣。親友不解,他卻意志堅定,要為土家吊腳樓營造技藝傳承搏一個未來。
單一明白,必須讓鄉親們看到老手藝的價值。他定下計劃,親手打造一座純古法吊腳樓民宿和一座土家族傳統建筑藝術博物館。他拜老匠人為師,從認木料、學榫卯開始,自己掄起斧鑿。資金緊張就精打細算,人手不足就親自扛木材、鑿卯眼。寒來暑往近六年,他手上的繭厚了,皺紋深了,信念卻愈發堅定,土家吊腳樓建造技藝迎來了新生。
2023年,單一的心血結晶——三層“正三間式”吊腳樓民宿落成。整屋無一根鐵釘,柱、梁、墻、門窗全靠榫卯嚴絲合縫,飛檐靈動如翼。單一撫摸著光滑木構件,眼中有光:“要讓鄉親們看看,祖宗的手藝有多絕!值得驕傲,值得代代傳!”這座樓,成了活著的教科書。
同時,土家族傳統建筑藝術博物館也建成了。它系統展示了吊腳樓的歷史、技藝和文化,吸引了研學團隊和外國游客。博物館成為土家族吊腳樓文化對外展示的窗口,村民們的眼神也從懷疑漸漸變成了自豪。
抱團發展點燃共富星火
單一深知,留住樓和技藝只是起點,讓鄉親們受益,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真正“活”下去。他將民宿和博物館定位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引來海內外師生調研,為山寨注入生機。他推動山寨完善停車場、公廁等基礎設施,帶頭拆除違建。汗水換來回報:2023年9月,酉水河灣景區成功評為國家4A級景區!僅下半年游客就超10萬人次,村民因此實現了增收致富。
游客激增,民宿如雨后春筍。單一敏銳察覺,單打獨斗、服務參差會損害長遠發展。2023年,他主動聯合30多位民宿老板成立“河灣民宿聯盟”,統一服務標準和合理收費。2024年游客量再破10萬,總收入突破4000萬元!村民腰包鼓了,笑容多了。單一用事實證明:守護老手藝,不僅能留住文化根脈,更能開辟出一條共同富裕的金光大道。
青年接力,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薪火相傳
看著山寨的變化,單一思考得更深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關鍵在人,尤其是年輕人,必須吸引并培養新一代傳承人。過去,許多年輕人覺得山寨閉塞、老手藝沒前途,紛紛外出打工。如今,河灣山寨煥發的新生機,正悄然改變他們的想法。走進博物館和“兩河書院”,最讓單一欣喜的是越來越多年輕面孔的出現和他們眼中閃爍的熱情。他們圍著老匠人,專注地學習辨識木料、練習鑿刻榫卯;有的則系統研習吊腳樓的歷史脈絡和營造原理。這些“90后”“00后”乃至“10后”的身影,正為古老山寨注入青春力量。鄒君潔因傳承土家吊腳樓技藝獲評2025年全國“新時代好少年”。
單一正籌劃將博物館升級為“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不僅展示土家文化,更為河灣青年搭建更廣闊的舞臺。“我希望回來的年輕人,不僅僅在這里找到一份工作”單一滿懷期待地說,“更重要的是找到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和創新激情,真正成為守護、傳播、創新土家吊腳樓營造技藝的主力軍”
從村民昔日的漠視到如今年輕人的主動回歸,河灣山寨的觀念之變,是比任何經濟收益都更為珍貴的收獲。單一近十年的堅守,以其“匠心營造”守住文化根脈、“文旅融合”激活內生動力、“培育青年”傳承技藝的實踐路徑,正是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重要指示精神的忠實踐行。這充分證明,只要堅守文化根脈、勇于創新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火必能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為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提供可借鑒的生動范例。
責任編輯:董霞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