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卻巫山不是云
2025-11-06 09:03:05 來源: 新重慶-重慶日報
一
重慶巫山,長江三峽中的山水之城、美麗之地,其立體層次與未來風格融為一體的天際線上的那一片天空,幾抹云彩瑰麗神秘,值得世人仰望。
龍骨坡遺址,被譽為“東亞人類搖籃”。1984年,中國古人類與舊石器專家黃萬波及其團隊在巫山廟宇鎮新城村西南坡發現并出土204 萬年前的“巫山人”化石,成為我國境內發現的中國和亞洲最早的古人類化石,填補了中國和亞洲早期人類化石的空白,它也是歐亞大陸時代最早、內涵最豐富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
“‘巫山人’到底是猿還是人?”黃萬波團隊于2025年8月啟動第五次發掘,將會為實證三峽地區百萬年人類史,揭示人類起源和演化過程提供更豐富的材料和科學信息,也有利于梳理其與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代表巫山大溪文化的關系,進一步明晰和固化巫山人類文明發展的鏈條。
天下巫峽,全球罕見的大河峽谷。萬里長江涌流于巴渝大地的奇峰異壑,滔滔江水從夔門天險奪路而出,便來到了長江三峽中的第二峽巫峽。幽深秀麗的百里巫峽,西起巫山的大寧河口,東至湖北巴東的官渡口,兩岸奇峰陡峻、峭壁屏列,層巒疊嶂、綿延不絕,煙云氤氳、千姿百態,是長江三峽中高峽最為齊整連貫、詩情畫意最為濃郁的世界級畫廊。巫峽“峽中有峽”,其中躋身全國首批5A級景區的大寧河小三峽、馬渡河小小三峽,巫峽亦是聞名遐邇的“天下絕景”。“放舟下蒼山,心在十二峰。”以神女峰為代表的巫山十二峰峭立嵯峨、蔚為壯觀,古往今來引無數游人為之傾慕和陶醉。
長江三峽的神話傳說離不開縣城以東15公里處的大江北岸巫峽核心景區的神女峰。青峰翠屏間,一根人形石柱宛若一位亭亭玉立、綽約多姿的美麗少女,故名神女峰。每當云蒸霞蔚時,她便好似披上了綺麗曼妙的薄紗,脈脈含情,楚楚動人。陸游《入蜀記》是這樣記述她的:“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大、華、衡、廬皆無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絕,宜為仙真所托。”
巫山高峻、巫溪深長,云雨幻化間,滋潤了歷代無數遷客騷人的生花妙筆,留下的詩篇燦若繁星。

初唐四杰之一的楊炯在《巫峽》詩中云:“三峽七百里,唯言巫峽長。”說的是巫峽的地理特征,也在禮贊巫山詩詞的文學地位。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劉禹錫、蘇軾、陸游等在此都留下了精彩篇章,吟詠贊美巫山的詩歌在6000首以上,它們與浩浩長江同頻共振,形成了一條代代相傳、綿延不絕的文化江河。
巫山天空中的那些云彩著實迷人、令人艷羨。全國2800多個縣市,能夠擁有其中之一者已屬鳳毛麟角,而巫山是同時擁有,真可謂是得蒼天的垂青和厚愛。
二
作為三峽庫區的重要生態屏障,巫山肩負著護衛母親河“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責任。近20年來,巫山人孜孜以求、久久為功,踏石留印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探索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和諧共生一起成長的新路。
當地朋友吳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巫山通”,他給我講述了脆李書寫生態傳奇的故事。
巫山全縣面積295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占96%,石漠化問題較為嚴重。縣域內長江浩蕩、高山連綿,峽谷深切、坡陡崖峻,既造就了巫山的壯闊大美,也注定其地面巖石裸露、土質瘠薄,生態環境先天不足。最典型的是曲尺鄉,石漠化土地占到總面積的七成,石頭山“一眼望不到頭”,村民們祖祖輩輩只能依靠“三大坨”即洋芋、苞谷、紅薯維持生計;石漠化地貌“關不住水”,幾乎是年年有旱災,雨季還易發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威脅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當然,因為巫山脆李這顆‘生態寶貝’,今天的曲尺鄉已經舊貌換新顏,昔日鳥不拉屎的石頭山變成了綠色生態的花果山,你老兄要不要親自去看一看?我樂于親自陪同。”吳先生眼神友善,幽默中有期待。
主人的盛情哪能辜負呢?我拉起他的手,毫不猶豫地上了車,一邊沿著濱江公路向著瞿塘峽方向的曲尺鄉進發,一邊繼續聽著他的情況介紹。
縣林業部門與西南大學等高校組成的專家團隊歷經4年的試種比選,以破解石漠化千年難題為突破口,選中了耐旱固土、品質優良的本土品種巫山大李子,從本世紀初葉開始在曲尺鄉試種,技術員隊伍進駐長江兩岸的各個村組,“包供苗、包栽植、包管護、包成活”,對村民開展手把手、心貼心的具體指導。試種成功后,2005年開始在曲尺鄉重點發展。2015年在全縣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推廣種植。
老吳在鄉鎮和林業及縣級文化宣傳部門工作過,講述過往專業又實在。他說,指導是很具體的,每一個“包”字都意味著艱苦細致的工作。比如,“包供苗”,就是由專家團隊雜交育種、定向選育,從柑園村樹齡超過半個世紀的母樹上采集枝條,就近開展高接換種,精心培育出種苗送往村民的手中和地頭,確保優質種苗落到實處;“包栽植”,就是為確保種苗扎穩根系,基層干部和技術員發明了“大窩客土”種植法,即在巖石間鑿出80公分大小的樹坑,從山下背來腐殖土,混合秸稈、羊糞改良土壤,再用石塊砌成“魚鱗坑”截留雨水和涵養土壤,這樣栽活的每一棵脆李都是一座“微型水保站”,根系鎖土、枝葉擋雨,“土壤癌癥”石漠化就這樣在“當代華佗”的回春妙手間一年年地治愈和康復,荒山變成了青山、青山變成了金山,“真的是人不負青山、青山絕不負人啊!”
老吳的真情講述令我感動和欽敬。如今,曲尺鄉的石漠地表都披上了綠裝,全鄉最初的幾百株種苗已蝶變成綠意盎然的萬畝果園,且生態價值轉化成了經濟價值,去年的脆李產量達到2.5萬噸,產值超3億元,人均收入17000元以上,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來源。
越野車緩緩駛入了權發村,老吳說這是全縣首個脆李億元村,我們便下車想隨便走走看看。不曾料想的是,路過掛有巫山縣鄉村振興學院曲尺分院條牌的一棟樓房前,老吳邂逅了其好友、村黨支部的孫支書。孫支書說院內正在搞脆李種植技術培訓,老吳便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將了他一軍:那好噻,果農在里面培訓村民,你就在外面培訓我們嘛,請你給我們講一講權發村在發展巫山脆李過程中最深刻的體會!
樸實的孫支書笑了,略作沉思,便說了起來。他說村里的脆李皮薄肉甜、口感清脆,深受市場歡迎,他最深刻的體會就是數字技術的加持是關鍵。
孫支書深有感觸地說,以前施肥澆水是跟著感覺走,遇上病害旱災等就一籌莫展,現在不一樣了,過去的“望天收”變成了“掌中控”,該打藥還是該澆水,“手機上一點,數字管護說了算”,省心省事多了。這得益于縣里統一搞的“巫山脆李大腦”,它精細地提供從果子萌芽期的土壤溫濕度到種植管護、采摘全過程的智能化、保姆式服務。
老吳也高興地補充說,目前全縣已有4000 多戶果農接入數字系統,覆蓋種植面積23萬畝以上。科技確實為巫山脆李高質量發展和拓展海內外市場提供了強勁動能。他舉例講起了今年7月5日在巫山機場舉行的巫山脆李開園儀式的故事:
一群載著脆李的無人機降落機場,靜候一旁的機器狗立馬背負果箱向停機坪進發,半小時后,脆李專機準時抵達,賡即,一箱箱鮮果迅速有序地裝滿機艙,專機在人們的歡呼聲中起飛,標志著2025年脆李航班順利啟航,由此開啟了巫山“水陸空鐵”多式聯運立體物流機制,推動巫山脆李更快更好地送往各地消費者的餐桌上。
新質生產力賦能巫山脆李別開生面的開園上市儀式,在炫酷的現代感中洋溢著神女故里的詩意和浪漫,巫山的脆李產業怎能不發展和壯大呢?
目前,巫山脆李綠遍全縣,種植面積近30萬畝,全產業鏈綜合產值22億元,先后榮獲“全國優質李生產基地縣”、國家標準示范區、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中國氣候好產品”,成為全國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建設培訓暨現場會上的8個典型案例之一。今年5月,巫山脆李連續7年位居全國李子品類第一,成為中國李子的第一品牌,品牌價值突破105億元。為追求價值的最大化,巫山還積極推動農旅融合,年年舉辦李花節,帶動2萬余戶村民吃上了“旅游飯”。

石漠化治理與民生改善相融互促,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小果子做出了大事業”,巫山脆李已成為重慶市級區域公用品牌,巴山渝水要打造具有重慶辨識度、全球影響力的生態特色農業品牌和中國脆李現代產業高地,讓“生態寶貝”在更大的舞臺上綻放光彩。
立于權發村的高山向南眺望,我仿佛看見了巫峽入口處的柳坪村,那是唐朝詩人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采風的最愛,誕生了他那千古流芳的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余音繞梁而千年不絕,由此我突發奇想:假如劉刺史夢得兄穿越歷史故地重游,知悉脆李的故事并飽覽今日巫山生態美、百姓富的絢麗畫卷后,他的竹枝詞還會那樣以諧音書寫含蓄,傳達希望中有疑慮、歡喜間有擔憂的微妙糾結心緒嗎?
也許還會那樣,也許會有改變,也許改變會使他回歸其清新雄健的詩歌風格,用原汁原味的巴渝民歌竹枝詞來直抒胸臆,寫出明快活潑、特色鮮明的詩歌并傳諸于后世。
三
很年輕的時候,我看過電影《等到滿山紅葉時》,那是上一個世紀80年代一部紅遍全國的影片。片中三峽地區那些絢麗的紅葉,幾十年來一直在我的心頭搖曳,如今深入實地,我收獲了新的認知:三峽紅葉冠中華,巫山紅葉半三峽。
觀賞紅葉,“北有香山、南有巫山”,北京海淀公園里的那160公頃香山紅葉與重慶巫山江峽相擁間漫山遍野的紅葉能夠相提并論,那是因為它倆可謂春蘭秋菊、各有千秋。

巫山人對紅葉的熾烈熱愛,既有誓把“滿山紅葉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峽”從影片中的詩句變為實景的堅定追求,更有作為長江母親河守護人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踐行者的自覺擔當。
近些年來,縣里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強力推進“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國土綠化重點生態工程,累計造林180萬畝,石漠化治理122萬畝,森林覆蓋率接近68%,境內長江干流連續8年保持Ⅱ類水質標準,五里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地,巫山擁有了一張生態保護的“國際名片”。
令我感佩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人們能夠自覺站在神女文化和詩歌文化的高點,把審美的理念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其中,有力推動了山水人城、農旅文商的協調互動與高質量發展。目前,以黃櫨為主的200多種紅葉植物構成的巫山紅葉景觀林達到200萬畝,依托三峽紅葉節等文旅IP,全縣年吸引游客超過一千萬人次。持之以恒的生態修復和精心呵護,凈了江水、綠了兩岸、美了生態、富了千家萬戶的巫山百姓。
一直陪同著我們的吳先生也感奮地說,自然生態和歷史人文是巫山的兩大優勢,縣里正全力把兩大優勢轉化成壯大文旅第一支柱產業和強縣富民的勝勢,巫山紅葉也會打造成享譽中外的知名品牌,助推巫山加快建成世界級的知名旅游目的地。
據他介紹,巫山推動文旅發展是國家大力支持的兩大抓手,一個是2007年以來年年舉辦的重慶長江三峽(巫山)國際紅葉節,一個是2012年以來年年舉辦的巫山神女杯藝術電影周。紅葉滿山、光景交織,以旅彰文、以文塑旅,2007年以來,全縣旅游綜合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帶動15萬群眾吃上了“文旅飯”;巫山入選9條國家級精品旅游線路,榮膺全國縣域旅游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提高了在長江流域文化旅游中的辨識度,紅葉節和電影周已成為重慶文化旅游節慶活動的新品牌。
“時間還早,我們去看看村民是怎樣吃上‘旅游飯’的好嗎?”老吳的介紹讓人振奮,我不禁主動地提出問題來。“當然好嘛,我們縣去年收入上10萬元的鄉村客棧及農家樂就有700多家,就近的范例是目涯民宿,我們就去那里看看吧。”
車在風景如畫的神女天路上平穩穿行,經過著名的巫山云雨康養旅游度假區,大約十分鐘,我們便到了柳坪村鷹嘴崖下的目涯民宿。
這真是一個放空發呆的上佳去處,高約200米的陡崖下,是一塊千峰萬壑間少見的高山臺地,原始的蒼涼間彌漫著遠古般的寧靜。
在服務生的引導下,參觀無涯美術館、懸崖咖啡館和體量精致的客房區后,我便獨自漫步于洋溢著樸野氣息的草坪,然后在秋霜般晶亮的芭茅草的一路簇擁中,走進空曠的荒原劇場,登上了峽江美景盡收眼底的臺地最高處。
于群峰之巔背負蒼穹俯瞰,巫峽谷深峽長,長江迂回曲折,空中霞霧迷離,云雨靈妙神奇,美麗的神女峰若隱若現,仿佛近在咫尺又遠在天邊。晶亮的太陽雨下,一江碧水、兩岸青山,云蒸霞蔚、如夢似幻,令人分不清這里是人間大地還是天上仙界。
這時,微風送來誦讀聲:“暮雨迎,朝云送,暮雨朝云去無蹤。襄王謾說陽臺夢。云來也是空,雨來也是空,怎捱十二峰。”哦,是元代馬致遠的南呂宮小令《四塊玉?巫山廟》,仿佛被時間遺忘的古老的山巔之上,哪來如此深情動人的吟誦人呢?
尋聲拜訪,是臨崖處核桃樹下蕩著秋千的帥哥,一位在杭州做代碼編程的企業家,說是前段時間太累了,就自己給自己放假,慕名來到目涯,想在一窗云影、數日清閑間仔細聽一聽內心的聲音,養足了精氣神,再回去打拼做最好的自己。
文理兼容的才子真的是讀懂了馬翁。小令詠嘆的是楚襄王夢遇神女的故事,字句空靈玄幻,意蘊撲朔迷離,歡愛難久、好夢不長,無常的人生怎敵得過巫山十二峰的恒常呢?虛實交錯間,歷史追思中,它啟示我們的難道不正是應該抓住當下嗎?
主人行前請我們共進晚餐,我們當然也樂得客隨主便啦。
餐食都是他定的巫山“地標性美食”。先上果盤,巫山脆李果脯、巫山戀橙、秋月梨和一碟梨膏“四件套”。然后上主菜,配以巫山花椒、“七姐妹”辣椒、魔芋、土豆等的巫山烤魚,蒜香、麻辣、泡椒和紙上烤魚、炭火烤魚各上一個大盤,干香油潤、外酥里嫩,讓人大快朵頤。
酒是當地特產“高峽李遇”。老板介紹說,它以巫山脆李為主要原料,融巫山深處純凈山泉與千年古法釀制而成,純正柔和、甘甜清香又余味綿長。說到這里,他幽默地開起了玩笑,說是大詩人李白當年夜宿巫峽人家,因人生地不熟喝了“崴酒”而情緒低落,第二天一早便在《宿巫山下》一詩中抱怨“昨夜巫山下,猿聲夢里長”,“崴酒”傷胃、心情不爽,強化了當年仕途不順的李白內心涌動的愁思和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為此他深感內疚,要代當年的巫山朋友喝一杯酒向詩仙道歉,請我們作陪一起干杯。大家哄堂大笑,高興地舉起酒杯一飲而盡。
主食吃的是細膩味美、白如銀絲的巫山水口鈕絲空心面,末了每人還送上一小碗清香滑嫩的“中華名小吃”巫山翡翠涼粉。每個人都吃得津津有味、贊不絕口。
握別商務繁忙的主人,我們便漫步江畔打望風景。
遠處依稀可辨的是長江北岸巫山主城區層層疊疊映入天際的城市輪廓,與其隔江相望的是可零距離觀賞巫峽漫山紅葉和漫天云雨的三峽龍脊徒步線路,近處則是緊鄰小三峽和神女景區下巫峽口的江東新城,展示著山環水繞、江峽相擁的山水之城的獨特魅力,成為今日巫山的迎客廳,而近在咫尺的江面上,一艘造型現代時尚的沉浸式情境游輪正緩緩經過,寬闊的帆板上幾個健碩的漢子正微笑著朝向我們吟唱龍骨坡的抬工號子,節奏是那樣地規整,旋律是那樣地沉穩,一如我所認識的巫山朋友。
此時,夕陽的光芒洞穿灰褐色的云層,萬千金黃、黛赭的線條暢直地噴涌而出,奔瀉于屏列的奇峰峭壁之間,灑于高峽平湖之上,漾起純凈得讓人心悸的朵朵光影,氣象雄渾而崇高,氣度壯美又圣潔,這一派因人而美、天人合一的峽江山水,鉛華洗盡、珠璣不御,真的是世所罕見的天下美景啊!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是這樣的嗎?是這樣的。
新重慶-重慶日報原創 張剛
責任編輯:徐力超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