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數字氣象防災減災治理體系再獲國際關注 約旦前首相來渝實地考察
2025-11-05 10:57:07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首席記者 林楠)當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遇上超大城市,看重慶如何借“數字”之力,日益構建起完備的氣象防災減災治理體系。11月3日,約旦前首相兼國防大臣奧馬爾·拉扎茲一行來到重慶市氣象局,以“數字氣象賦能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為主題開展一系列調研活動。

重慶,其獨特的地理環境為氣象防災減災帶來極大的挑戰。作為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的超大型城市,重慶面臨過境洪水、暴雨山洪、城市內澇、危巖地災和森林火災“五高”風險并存的復雜局面,而復雜地形與密集人口相互交織,使其成為全國氣象災害防御難度最大的地區之一。為此,重慶做出了哪些努力?
奧馬爾·拉扎茲一行走進重慶市氣象局,在工作人員的講解下,首先了解了氣象局的歷史由來與典型案例經驗分享。在接下來的座談會上,工作人員以實際發生的災情為例,向奧馬爾·拉扎茲介紹了氣象防災減災治理體系。

重慶市氣象部門通過構建“11241”現代化防災減災治理體系,以數字化手段顯著提升了災害防治能力。該體系圍繞保障超大城市安全的核心目標,依托災害風險監測數據基礎,建立了災害天氣預報與“3+N”風險預警雙機制,實現了決策指揮、三級聯動、部門協同和公眾避險的有機整合。
這一創新實踐深度融入重慶市自然災害防治體系,推動防災減災機制運行更加高效順暢。其成果獲得國家級認可,數字變革下的預警聯動機制入選2024年氣象部門十大優秀管理創新,數智治理模式被中國氣象局列為典型案例。世界氣象組織及多國專家考察團對重慶的早期預警實踐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其經驗為全球城市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提供了重要借鑒。
工作人員介紹,該體系的核心支撐——“四天”系統,通過天樞·智能探測、天資·智能預報、知天·智慧服務和御天·智慧防災四大平臺,實現了從監測、預報到服務和防災的全鏈條數字化管理,為超大城市氣象治理提供了切實有效的技術保障。

——在災害風險監測與數據基礎方面,重慶市氣象部門依托數字重慶建設,構建了集氣象、水利、自然資源、應急等多部門數據的“一張網”監測體系。通過融合9000余個各類觀測站點,實現地面觀測平均間距2.9公里,災害隱患點監測覆蓋率超97%。依托高性能大數據平臺,實時處理多源觀測資料與國家級數據,生成1公里/10分鐘的高分辨率實況產品,為風險預警和應急決策提供精準數據支撐。
——在預報預警和風險預警方面,重慶建立了以數值預報為核心的0–60天無縫隙智能網格預報體系,并強化人工智能技術在短臨預警中的應用。通過“620”遞進式預警機制,實現從6小時趨勢預警到臨災分鐘級告警的精準靶向發布。同時,聯合多部門構建“3+N”氣象風險預警體系,針對暴雨、高溫、低溫雨雪等災害及其引發的山洪、地災、中小河流洪水等衍生風險,建立精細化預警模型,在近年多次災害過程中有效支撐了人員提前轉移和災害防控。
——預警發布聯動與災害風險管理方面,以“永川模式”為基礎,重慶構建了覆蓋市、區縣、鎮街、村社的四級預警工作體系,橫向聯通26個市級部門,集成102萬應急責任人。通過“一委四指”指揮體系和“44NN”分級響應機制,實現氣象預警與應急聯動的深度融合。依托電子圍欄、應急廣播、數字化平臺等渠道,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99.9%,形成“監測—研判—發布—響應—反饋”的全鏈條閉環管理,確保預警信息直達基層、響應措施精準落地。
調研結束后,奧馬爾·拉扎茲表示,重慶的早期預警系統通過智慧的新方法來預防災難,同時,以多部門聯動的方式來共同協作,避免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值得全世界學習借鑒。
責任編輯:邵煜晟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