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數字重慶建設③|整合26個環節,構建數字化監管閉環——“AI+校園餐智管” 守護學生舌尖上的安全
2025-11-01 17:55:37 來源: 新重慶-重慶日報
最近,兩江新區金渝學校的學生家長程小榮常聽孩子說校園餐變好吃了,同學們都能“光盤”。
今年9月1日起,兩江新區在全區82所中小學及幼兒園上線“AI+校園餐智管”平臺,對食材從采購到制作的全流程進行監管,既規范了校園餐的管理,也讓師生吃得更營養、安全。

統一采購全程可溯
“AI+校園餐智管”平臺有統一食材庫,包含多種肉類、蔬菜、調料等食材,定期更新。學校可實時在線下單,選擇所需物品和數量,每天凌晨5點左右,供應商就送貨上門。
為進一步確保食材品質和食材溯源,兩江新區要求供貨商的送貨車輛配備北斗定位、溫度計等,送貨軌跡、冷鏈狀態通過物聯網同步上傳到平臺后臺,實現對供應商定崗、定人、定車、定路線等多方式監管,確保每樣食材來源可溯可查,守好孩子們舌尖上的安全第一關。
“過去,學校招標、采購、詢價、結算等環節,各學校都是各干各的,少數教師還需要‘兼職’食堂食材詢價員。”金渝學校教育集團副校長張勇稱,“AI+校園餐智管”平臺上線后,從全區學校中抽取有經驗的詢價工作人員建立詢價小組,減輕了教師負擔。
AI“監督”后廚加工
在兩江育才中學校,工作日有近3000名師生用餐。因為有需要住宿的學生,學校提供早、中、晚餐和夜宵,一共4餐,師生一起用餐。肉類、蔬菜等主要食材一天需消耗500至600公斤。
“我們的驗貨工作量非常大,過去需要4個人從凌晨5時許一直忙到早上7點左右。”兩江育才中學校副校長陸國林說,現在驗貨工作有了智能助手——平臺配套的智能秤。

記者在該校后廚看到,智能秤有兩個攝像頭,分別拍攝菜品和驗貨人。工作人員首先把裝菜的塑料筐上秤去皮稱重,然后把一筐筐胡蘿卜、白菜等搬到秤臺上,智能秤立刻顯示出蔬菜品種和重量。
“這樣一來,驗貨可保證賬實相符。”陸國林說,過去收到的菜品種類和重量,全靠工作人員手寫記賬,難免產生疏漏、錯誤,并且資料不方便保存。現在智能秤自動識別菜品種類、稱重,對菜品品質初驗、對菜品和驗收人員拍照,然后再由學校驗收人員復核并電子簽名,最后和收貨驗貨信息一起上傳“AI+校園餐智管”平臺,形成不可篡改的原始憑證。

同時,在后廚加工間、留樣間、庫房等重點區域,搭載AI算法的攝像頭24小時在線。如果出現工作人員未戴口罩、工具擺放不規范、有蟲鼠害等情況,AI算法會通過視覺識別及時發現并發出警報,確保后廚規范操作和食品安全。
多部門聯動打通數據壁壘
繳費、結算也和過去不同。
兩江新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現在,學生的校園餐繳費統一繳至教育局集中管理賬戶,統一監管。每個月,由學校提交供應商發票送審,“AI+校園餐智管”平臺的“AI會計師”和“票證智能核對”算法核對驗收數據、庫存數據、結算數據和發票明細,完全匹配后才支付,確保資金規范使用。
“‘AI+校園餐智管’平臺能夠上線,離不開新區管委會的重視和各部門的大力支持。”該負責人表示,在市紀委、市委改革辦、市發展改革委、市大數據局、市教委、市公安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市場監管局的指導下,新區紀工委、經濟運行局、市場監管局、社發局、公安分局、數建辦、治理中心等部門協同聯動,貫通了“餐飲安全在線”“民呼我為”等應用,打通了事件流轉信息、公共數據接入、感知資源共享等接口,實現了從食材監管到經費運行、監督執法的全面智慧化管理,確保了校園餐的安全、規范與透明。

記者了解到,“AI+校園餐智管”平臺通過系統性流程再造,整合了26個環節,構建數字化監管閉環,實現資源配置與運行效率的全面提升。下一步,兩江新區將繼續優化完善“AI+校園餐智管”平臺功能,深化數據應用,加強家校溝通,努力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
責任編輯:譚周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