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瞭望|重慶國企品牌,如何“渝”來“渝”好
2025-10-31 12:54:18 來源: 新重慶-重慶日報
從深耕口腔的“冷酸靈”、乳品行業的“天友”、糧油行業的“紅蜻蜓”,到文化領域的“課堂內外”、鏈接國際的“悅來會展”、服務城市運行的“數字重慶”……重慶人的生活里,少不了這些熠熠生輝的國企品牌。
眼下,重慶正推進國資國企一流知名品牌建設,首批重點培育16個市屬國企產品與服務品牌。
值得關注的背景是:今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意見》,提到“加快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引導國有企業注重內在價值、長期價值”。9月,重慶市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工作推進會指出,要“全面提升國資國企創新力、控制力、競爭力”。
當此之時,為何建設一流知名品牌成為國企破局之道?重慶國企又該如何借勢品牌打造,謀求“渝”來“渝”好的發展質效?


品牌無形,但其重要程度不可估量。一次交易行為的成立,可能源自企業有品牌、消費者追品牌的“雙向奔赴”;而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綜合競爭力,也往往離不開一個個知名代表性品牌的支撐。
由此觀之,便不難看出重慶推動國企一流知名品牌建設背后的深意。
直面轉型的挑戰,以品牌化帶動國企發展思路聚焦、生產要素集聚。
看小處,國企往往是自身所處產業鏈、供應鏈的中流砥柱,甚至是區域龍頭、鏈主,其發展狀況牽連著上下游更多企業;看大處,國際競爭愈演愈烈,無論是突破關鍵領域的技術瓶頸,還是應對外部風險挑戰、保障改善民生,都離不開國企的資源整合與統籌能力。
這份經濟與戰略的雙重屬性,給今日的國企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解決的不是產品“有沒有”的規模體量問題,而是核心技術“強不強”、高端產品“好不好”的發展質量問題。錨定品牌化,恰恰可以倒逼國企自律自驅,對標對表國內國際更高標準,錘煉更強的市場競爭力。
抓住市場機遇,推動重慶國企在更大范圍品牌變現、價值實現。
剛剛結束的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到,要“發揮重點區域增長極作用”。9月公布的《全國部分地區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中,重慶也作為10個地區之一,入選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加之全國統一大市場創建工作、“China Shopping”(中國購)等對外開放紅利……可以想見,重慶有望迎來一波持續的市場擴容、消費升級。
這樣的趨勢投射到生產端,會加速產品的競爭汰換,也會帶動一批品牌脫穎而出。市場認知度高的國企不能錯失機遇,應通過規模優勢促進品質消費滲透,經由深耕主業,開拓更多元的消費場景,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回看市國資委首批重點培育的16家國企,有“冷酸靈”“天友”等百姓生活的“剛需款”,有“鴿牌線纜”“重慶水泵”等制造強市“頂梁柱”,有“重慶設計”“數字重慶”等賦能城市發展的“助推器”,還有“慶鈴汽車”“三峰環境”等渝企百強“排頭兵”。它們所在領域不同、市場定位各異,有利于總結先行經驗、形成標識性成果,服務之后更多“渝字號”國企的品牌化躍遷。


但要看到,國企改革面臨“大象轉身”之難,在品牌建設中,既不能抱殘守舊不作為,也不能不假思索亂作為。不妨先思考以下問題:
品牌定位怎樣找準?
一些國企品牌定位模糊、戰略落后,在價值鏈中被“低端鎖定”;有國企仍面臨以業務主線統一品牌,還是以品牌主線整合業務的“選擇困難癥”;還有國企不知道怎樣使品牌下沉,去爭奪新興的細分藍海市場。
這些問題,“破”與“立”的單一手段難以破解,只有精準聚焦國企自身品牌愿景、主責主業、資源稟賦,厘清差異化核心競爭力,才能讓國企品牌化更有抓手、更可持續。
品牌羽翼如何呵護?
品牌是有生命的,辛苦建設的千里之堤,也可能因一時錯誤而崩塌。
近年來,類似案例屢見不鮮:有國貨老品牌營銷“翻車”,讓企業陷入“黑紅”窘境;有國企產品質量不行,雖經由推進國產替代進入了其他企業的采購名單,但打不開市場局面;還有一些老字號,營銷費用遠超研發費用,有竭澤而漁、透支品牌生命力的苗頭。
無質難立根本,無量難成大觀。若沒有質量作保證,沒有原則作底線,那企業品牌建設只會是無源之水。
品牌效應能否集聚?
一家企業尤其是一流企業的品牌力,從不會孤立存在,它既會產生“鯰魚效應”,帶動周遭企業一同發展;也能形成響亮名片,推動地方發展。對眼下的重慶來說,建設一流國企品牌,也需要凝聚合力,關注“渝字號”國企品牌的整體打造。
具體來說,要先解決“知名”的問題,讓更多“渝字號”國企品牌為人所知;再解決“揚名”的問題,讓“渝字號”國企品牌代表的品質深入人心,進而推動重慶國企高質量發展,由“長個子”邁向“強筋骨”。


品牌化是國企改革大局中的一環,同樣要在方式上目光向外,在方法上刀刃向內。
用良好的外部環境,為國企打造品牌鋪路。
養魚必先養水。一流企業,離不開高標準市場體系、高水平對外開放、高效能涉企服務等作支撐。
要織密品牌保護網。2021年,重慶“鴿牌線纜”曾遭遇一起商標侵權案,這說明,要系統地筑起品牌知識產權護城河,才能讓企業安心發展。此外,當下輿論環境中,“涉企黑嘴”頻現,國有企業體量大、涉及利益環節多,更要做好市場監管和輿情風險管控,護航國企品牌打造。
要為國企品牌化加速度。如,新重慶-重慶日報已連續兩年同“渝字號”國企品牌一起策劃送年貨直播活動,既幫助重慶國企向外破圈傳播品牌價值,也讓重慶市民對重慶國企的舊回憶、新期待被企業方更好聽見。
而在線下場景中,還要持續推動重慶國企在智博會、西洽會等國際盛會,以及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中大膽亮相,進一步增強重慶國企品牌關注度、美譽度。
國企自身要勇立潮頭,主動作為。
黨的二十大報告這樣總結世界一流企業: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重慶國企也必須認識到,建設一流知名品牌,不是給企業常規工作“戴帽子”,而是要動真碰硬、大膽試錯。
要求新求變,為老品牌注入創新DNA,為舊流程插上智能化翅膀,為傳統的銷售經營方法增加互聯網思維,做到尊古不泥古、創新不失宗;也要敢壯士斷腕,建立好品牌加速培育、市場反響平平的業務快速出清的良性機制。
也要精準考核、打表推進,讓一流知名品牌建設走穩走好。
市國資委已經提出,將針對16家企業出臺專項考核方案,力求將考核轉化為企業內生動力,持續賦能品牌。未來,也要以實際情況、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調動國企品牌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推動重慶國企品牌陣容更強大、市場化運營機制更完善,讓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彼此成就、雙向賦能。
品牌,成于時間與人心的共同鑄就。重慶國企要打造的品牌,不該只是一個個商業符號,而是重慶國企改革的生動注腳、城市能級躍升的鮮明信號。
來源:新重慶-重慶日報
責任編輯:李遠山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