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報深一度|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實現從制造到智造的轉變——重慶汽車產業十年奮進路
2025-10-27 11:00:19 來源: 新重慶-重慶日報
核心提示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正式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紅綠燈”“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
十年來,全國各地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因地制宜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為西部工業重鎮,汽車是重慶的重要支柱產業。重慶是如何將新發展理念根植、踐行在汽車產業發展中的?請看重慶日報記者的深度采訪。

“重慶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在亞洲最大的汽車工業技術展覽會上被“大卸八塊”,這你敢信?
但,這是真的。
在2025年9月17日至19日舉辦的日本國際汽車工業技術展覽會上,“重慶造”阿維塔12被主辦方進行拆解展示,以便行業直觀了解,分享研討其先進科技。
此消息傳到國內,網友們紛紛驚呼:過去,我們的車企拆日本車,搞逆向工程;現在,日本竟在這樣一個世界級展會上拆解我們的車,分享新技術。這種感覺,太爽了!
阿維塔用“創新”,讓國人自豪了一把;重慶用“創新”,造出了許多像阿維塔一樣的好車。
創新生態結出碩果
隨處可見“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木”蔥郁
重慶車為何值得拆開研究?因為,它全身都是“黑科技”。
就拿車載智能語音系統來說,重慶造的車,聰明到能聽懂你的“潛臺詞”。比如你坐在車里,隨口說出“這里風景好美。”
車載語音會立刻回應:“是否要打開車窗、調整座椅靠背?”
開發出這套系統的長安科技座艙AI總師羅詠剛說,“我們嵌入了AI大模型來擴充系統的理解能力,從‘開窗、開空調、同時放首周杰倫的歌’,這類多意圖指令練起。”羅詠剛介紹,他帶著團隊花了近兩個月時間,終于把“聽不懂人話”的系統“教”會,不僅能秒懂“潛臺詞”,還能立即作出響應。
創新的不只有龍頭車企。隨著重慶建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步伐加快,在產業大環境中,隨處可見“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木”蔥郁的創新小生態。
陳達飛是高新區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項目經理,今年國慶假期剛結束,他就召集團隊研究如何加快建設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二期項目。“以后開車,路會提前告訴車哪里有危險,云會幫車規劃最優路線。”陳達飛說。
重慶的科研院校內,也充滿創新氛圍。在2024年中國機器人大賽上,重慶移通學院的智能車穩穩完成復雜路況測試,拿下了國家級一等獎。這支由學生組成的團隊,用自主研發的機器視覺系統,為智能駕駛裝上了“敏銳的眼睛”。
為何重慶汽車產業創新生態郁郁蔥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俊偉認為,這與重慶制定的產業規劃與行動計劃密不可分。
重慶明確提出“兩步走”:到2025年,初步形成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雛形;到2030年,建成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與之配套的《重慶市建設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22—2030年)》《重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提升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7年)》,全方位支持整車和關鍵部件企業面向純電動、插電式、增程式、氫燃料、換電式等多種技術路線全面布局;同時,政府側、產業側、社會側、企業側四個主體協同發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共同造就了良好的汽車生態。
2024年,重慶汽車產量254.01萬輛,同比增長9.4%。其中,新能源汽車95.32萬輛,同比增長90.5%,大幅領先全國增長率近60個百分點。同年,重慶汽車行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1%,高于全國1.3個百分點。“重慶造”主流新能源汽車單車價值達到23.6萬元,較上年提升了7.3萬元。

協調發展“全面開花”
一臺汽車既是“重慶造”也是“川渝造”
2025年7月29日,重慶汽車產業迎來重要里程碑——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在重慶正式掛牌成立。
這是唯一一家總部位于西部的汽車央企,宣告大國造車在重慶開啟新征程。其背后,國家深入推動西部大開發的深意不言而喻。
近年來,重慶和四川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努力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而攜手打造萬億級汽車產業集群,正是關鍵一招。
在重慶,《渝西地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倍增行動計劃(2023—2027年)》出臺,要將“渝西八區”建設成為重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的“頂梁柱”,力爭到2027年汽車零部件企業數量達到1000家、產值達到4000億元。
在四川,成都實施“東進”戰略,把成都經開區(龍泉驛區)規劃為“汽車城”,宜賓全力打造“中國動力電池之都”,遂寧加速建設鋰電材料基地。
川渝兩地車企紛紛響應,強化產業協作。
“長安汽車不僅是‘重慶造’,也是‘川渝造’。”中國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說。長安汽車近30%的供應商來自四川。如長安深藍SL03,電池來自宜賓,懸架后軸來自雅安,連接系統來自綿陽,減震器來自成都……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十四五”期間,川渝已集聚600余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三大系統12大總成56個部件已實現全覆蓋,一個產業協同、優勢互補的產業生態圈已然成型。
2024年,川渝兩地汽車總產量達343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量108.7萬輛,成為我國第三大汽車產業集群,全國每9輛汽車就有1輛“川渝造”,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正在廣袤的西部地區逐漸成型。
可以預見,下一個五年,西部地區汽車產業在全國乃至全球汽車產業格局中的地位和話語權將再上臺階,助力中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綠色成為發展底色
汽車產業從“能耗大戶”變為“綠色標桿”
重慶青鳳科創城產業園區,一大片廠房屋頂泛著幽藍色的光。
拓普汽車底盤系統(重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拓普),是入駐該園區的企業之一。這家生產汽車配件的企業,依靠房頂上5.5萬平方米、約5.9兆瓦的光伏發電設備,每年可發500萬度電。
“廠區每用一度電,就有一半來自陽光。”拓普底盤車間總經理趙萬崗說。

綠色,不僅體現在能源上。
走進廠房,自動化機械手臂正在流水線上抓取全鋁底盤零部件。“我們的核心產品是鋁后副車架,通過減重30%,可降低能耗8%至10%,減少動力電池充電頻率、延長壽命。”趙萬崗說。
從屋頂的光伏板供應清潔能源,到車間里生產的輕量化零部件,拓普完成了從綠色能源到綠色產品的閉環。
同樣在這個園區,和拓普相鄰的賽力斯智慧工廠,利用焊裝車間、沖壓車間、總裝車間等建筑屋面排布光伏組件,建成1.88萬平方米的光儲充一體化發電項目,年發電量1584萬度,每年可節約標煤507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3284噸。
在設計端,這家企業研發的新型雙層流高效空調系統,冬季采暖工況下單車可比普通空調系統節能30%—40%。
在產品端,依托一體化壓鑄技術,某款車212個零部件消失了,1440個連接點不見了,整車輕量化系數降至行業領先的2.02。
在制造端,該工廠單車能耗逐年降低4%,三廢處理率和污染防治達標率均達100%。

從單個企業到產業園區,從一座園區到全市布局,青鳳科創城的綠色故事,在重慶多地上演,重慶汽車產業的綠色轉型正在加速。
這是一場由國家主導的綠色變革,有著清晰的底層邏輯——
據中汽數據測算,一臺電動汽車可比燃油車減少43.57%的碳排放。如果到2030年電動汽車占有率達到20%,可減少碳排放約4.86億噸。
正因如此,國家將新能源汽車納入“十三五”“十四五”規劃重點。重慶緊跟國家戰略,通過產業引導、技術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等組合拳,推動傳統燃油車企業向新能源賽道轉型。
綠色轉型,重慶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2024年,重慶汽車產量254萬輛,創近七年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95萬輛,是三年前的6倍多。
從“能耗大戶”到“綠色標桿”,重慶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綠色躍遷證明:綠色不是束縛,而是動力引擎。
開放合作贏得共生
編織起一張全球協作的“造車網”
去年8月至年底,慶鈴氫能重卡在海拔2300米的天山完成了一次次極致考驗:在-40℃至40℃的溫差中,成功攀爬241公里的長坡。
源自博世氫動力系統(重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世)的300千瓦氫燃動力模塊,是慶鈴氫能重卡征服天山的“關鍵武器”,也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代表性成果。
2021年3月,博世重慶工廠投產,至今已累計生產超1800臺氫能源發動機,成功賦能多款新能源車型。2024年4月,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首站選定重慶,第一個參觀的點位就是博世工廠,他還為一臺氫能源發動機裝上最后一顆螺絲。
“閉門造車”注定落后,“開放合作”贏得共生。
在全球研發、生產、流通、消費緊密相連的當下,沒有哪個國家和地區能獨善其身,重慶通過“引進來”與“走出去”雙向發力,以開放包容的姿態,編織起一張全球協作的“造車網”。
比如長安汽車在全球31個國家匯聚1.8萬余名工程師,構建起“六國十地”的全球協同研發格局。這種開放式創新,不僅整合全球頂尖資源,更深度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推動中國造車技術從“跟跑”轉為“領跑”。
在泰國暹羅灣畔,長安汽車泰國羅勇工廠已投入生產。這座重慶首個海外新能源汽車工廠,通過本地化運營,帶動當地就業與技術升級,生動詮釋了中國智造從“產品出海”到“產業出海”的戰略升級。
開放是時代主旋律,也是發展必由之路。重慶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實踐,正向世界宣告:唯有在開放中謀求共同發展,才能順應歷史大勢,駛向高質量發展的康莊大道。
發展成果全球共享
中國造車“奇跡”成為世界“福祉”
“這輛來自中國重慶的深藍汽車很漂亮,喜歡它的一切。”前不久,一位澳大利亞女性在社交媒體上曬出剛買的新車,引來一片點贊。
這是“渝車出海”的生動寫照,其背后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深刻踐行的“共享發展”理念。物美價廉的中國新能源汽車不僅讓國人實現了汽車夢,更以其卓越性價比和先進技術造福世界人民。
重慶果園港,正是這一共享理念的“出海口”。每天,嶄新的新能源汽車裝滿江船,浩浩蕩蕩順江而下駛向上海,隨后換乘遠洋巨輪,奔赴全球各地。
“5年前,我經手的貨物幾乎全是普通貨品。”一位擁有10多年經驗的外貿報關員感嘆,可如今,每10單里起碼有兩單是新能源汽車。
變化,不僅體現在報關員的賬本上。數據顯示,2024年,重慶電動車出口6萬臺,同比增長高達96.5%,遠銷115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值相較于“十四五”首年增長超過11倍。
將視野放大,我們能看到一幅更加壯闊的圖景。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達128.4萬輛,覆蓋70多個國家和地區。
來自塞內加爾的蘇拉,就是受益者之一。蘇拉從事中非貿易20多年,2024年,他一口氣購買了100多輛中國新能源汽車,準備在塞內加爾開展網約車或出租車服務。“希望學習并帶回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先進經驗和技術,讓自己國家的人民也能享受到這些成果。”蘇拉的期盼,正在非洲大陸不斷復制。
那些從重慶、從中國駛向全球各地的新能源車,向世界表明:中國的發展不是“獨善其身”,而是“兼濟天下”;中國的成功不是“零和博弈”,而是“美美與共”。
十年來,重慶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崛起,深刻詮釋了新發展理念的內在統一性: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這五大理念如同五根手指,緊握成拳,打出了高質量發展的“組合拳”。
記者 陳鈞 吳剛 唐琴
責任編輯:陳丹丹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