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第1眼》制造·智造|汽車新變局 “渝車”新變量
2025-10-27 10:46:03 來源: 重慶廣電-第1眼TV
“金九銀十”來勢洶洶。全國的零售數據,就像一份嚴謹的成績單,汽車產業9月交出的這份成績,叫人眼前一亮:全國乘用車零售總量224.4萬輛,同比去年多出了6.4%;環比上月,更是直接躍升了11.2%。其中,新能源汽車在市場上的滲透率,高達57.8%,創下新高。汽車電動化的趨勢,似乎已成大勢所趨。而觀之重慶的表現,無疑屬“先進生”之列:9月,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滲透率,達到了驚人的63%,比全國平均水平領先一大截。這股沖勁十足的動力,來自何處?今日,我們一起聚焦。

位于重慶兩江新區的賽力斯超級工廠,占地2700余畝。在這里,能見到旋轉伸縮自如的機械臂、飛濺的焊接火花、來回穿梭的自動引導運輸車,但已看不到傳統汽車工廠里手提焊槍、身穿厚重防護服的工人。這座全球標桿級智慧工廠的目標很純粹,就是造車——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

在重慶渝北,有一座全球最大的5G汽車工廠:寬闊明亮的工廠里少見人影,取而代之的是800余臺智能化設備、1400余臺機器人、650余臺智能AGV、200多個全自動化工作站,以及5G、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44項行業先進技術。憑借這些恍若科幻電影里的配置,這座工廠實現了關鍵工序100%自動化,6秒內可切換8種以上不同車型的生產,每分鐘可下線一輛汽車……令人眼花繚亂的數字背后,是長安汽車從“制造”向“智造”的華麗蝶變。

這一座座現代化的工廠,正是這座曾經的燃油車“第一城”轉換賽道的縮影——“世界級”、“萬億規模”,劍指“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這是重慶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汽車產業的發展勢頭如萬馬奔騰,“重慶造”新能源汽車也在市場中“反守為攻”。以競爭最為激烈的20萬元市場為例,“重慶造”阿維塔,不僅上市即爆款,到9月為止,已連續7個月保持銷量過萬。

如今的新能源汽車賽道,不進則退、甚至慢進亦退。“重慶造”以龍頭、“鏈主”企業為引領,全產業鏈“智改數轉”,撕掉“大而不強”的標簽,推動汽車產業跑出了“加速度”。

汽車產業以產業鏈條長而著稱,一輛整車的制造,往往依賴著成千上萬個精密零部件集成。重慶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另一個“加速度”,就來自全產業鏈的協同優勢。作為“制造重鎮”,重慶有19家整車廠、1200多家零部件企業,其中有一半,都是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配套的。在新賽道的“四梁八柱”上,重慶已實現3大系統、12大總成、56個部件的全覆蓋和集群式發展。就在最近,重慶成立了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芯片產業聯盟”,在未來汽車的心臟——芯片這一塊兒,將率先創建產業生態圈。新的產業鏈和新的生態圈,正在完善重慶汽車產業體系。

按照工業發展軌跡中沿江布局的規律,地處兩江交匯處的重慶,擁有41個工業大類中的39個,門類齊全。而傳統制造多專注于“單鏈”產業形態,重慶汽車產業彎道加速的動力,則來自“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中不斷壯大的“協同鏈”。產業鏈從“單鏈獨舞”,躍升為“多鏈共舞”;供應鏈從單一的“鏈式供應”,迭代成“網式供應”。

從縱向看,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領域,重慶形成了“整車制造—三電系統—智能網聯”垂直整合體系,重塑產業鏈分工,盤活上下游。從橫向看,忽米網搭建的“產業大腦”已接入1.2萬家企業,這種“整零協同”與“跨鏈融合”,讓零部件供應跟上新能源轉型,整車廠與配套廠一起升級。以長安汽車為例,200多家供應商通過數字化平臺,整零協同,零件交付效率提快了40%。賽力斯和華為、寧德時代協同合作,一款研發產品從設計到量產只要14天,比行業平均效率快了60%。最關鍵短板——芯片,重慶也在不斷協同創新,以企業加科研機構的“創新體”共同操刀,車規級芯片12英寸晶圓,不久前實現“重慶造”,吹響上下游升級的新號角。

這樣的全鏈協同,也表現在“渝車出海”上,重慶車企借多元出海通道,玩兒出新花樣:定制班列、KD件出海、跨境電商、海外建廠等等,從產品出海,發展為:產業鏈出海和品牌出海。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汽車出口337.3億元,增長6.4%,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額達到97.9億元,增幅高達69.1%。

汽車產業有一個公認的說法:上半場電動化,下半場智能化。換句話說,誰能在智能化這條賽道上領先,誰就掌握了未來汽車的鑰匙。除開看得見摸得著的硬件,看不見的軟件開發、AI技術,也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研發的領域。相關數據顯示,未來,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增量部件”市場將達到萬億級規模,更長、更豐富的未來汽車產業鏈,將為重慶帶來更多的可能,其中最大的變量是“人工智能+”。重慶正在打造“AI+車”的產業生態,整座城市與車的雙向奔赴,更是催生出融合發展的新場景,讓“新變量”得以破土而出。

如果說傳統汽車考驗的主要是“機械素質”,那么,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考驗的則是軟硬結合的綜合素質,除了“硬機械”之外,還要看智能系統的軟實力。

在重慶駕車,最深的印象一定是“導航看了都沉默”的8D路況。這里“橋隧占比”高、道路層級復雜,也因此,成為了智能駕駛公認的“天然試驗場”。前不久,一場充滿重慶特色的實景挑戰,用智駕系統“對決”重慶的復雜路況,包括:歌樂山的連續急彎與陡坡;被稱為 “中國最復雜立交橋”盤龍立交,上下5層、共15條匝道;還有解放碑商圈的人流密集區。要求精準應對“鬼探頭”、斷頭路停車、極窄車位停靠……等等復雜場景,全方位考驗智駕應用的高安全性與高適應性,這份智駕的8D答卷,背后是重慶“以場景促技術、以應用促產業”的發展思路。

最近,無人駕駛的郵政快遞車,在永川常態化上崗。對永川來說,無人駕駛并不陌生。這里是全國首個落地無人駕駛公交車的試點城區。這只是一個縮影,重慶是“車路云一體化”示范區和先導區,聰明的車、智慧的路,是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的潛在增量。“AI+車”將構成重慶汽車龍頭企業的新矩陣,為馳騁在這座城市,打開新的想象空間。

汽車產業的競爭,已升級為產業鏈與產業鏈的比拼,乃至生態圈與生態圈的較量。如何在更大的產業格局中占據一席之地?在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然看來,重慶要鞏固現有優勢并轉化為勝勢,一是深化整零協同。遴選重點零部件企業給予精準支持,鼓勵智能座艙、電驅、熱管理等領域頭部企業加快投資;二是強化雙城協同。支持渝西地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發展。三是加速AI賦能。推進“產業大腦+未來工廠”建設,打造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差異化優勢。四是拓展全球市場。圍繞“渝車出海”,支持企業在重點海外市場建立本地化運營體系。五是完善基礎設施,構建產業生態。加快充換電網絡建設。未來的競爭將更加聚焦于人工智能賦能、產業生態完善和全球市場布局。重慶如果能在這三方面持續發力,將在全球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格局中占據更加重要的位置。

重慶是全國早期七大汽車生產基地之一,重慶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也是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切片樣本。通過價值躍遷,“重慶造”汽車正在奔赴新的“能級跨越”之旅。這座城市也正從制造基地,蛻變為產業生態策源地,由此成就的不止是經濟的增量,也在構建著城市的未來。
(重慶廣電-第1眼TV 吳霜 鄧靜 李藝 雷羽 李波 翁弋然 報道)
責任編輯:陳丹丹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