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個“瞬間”感受重慶“智”治
2025-10-27 07:22:19 來源: 重慶晨報



近年來,重慶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其重點之一,就是借助科技的力量,構建城市運行和治理智能中樞,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步伐。
在重慶市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大屏幕上,每天閃爍跳動著各類匯報信息。在第一時間,這些信息便會被精準流轉至各相關部門以及鄉鎮(街道)相關責任人手中。處理完畢后,信息會更新處理結果,形成閉環。每條信息的處理,背后都是數字賦能超大城市治理的一個瞬間。
人民城市,智繪未來。在世界城市日來臨之際,讓我們從三個“瞬間”,來感受重慶在超大城市治理中,如何運用網智思路、網智平臺、網智手段,將矛盾消解于未然,將風險化解于無形。
社區“智”理
這起燃氣安全隱患,當天就消除了
10月15日中午,江北區觀音橋街道建北社區,一名客人在一火鍋店就餐后,發現該店液化氣罐有泄漏可能,好意提醒店主,沒想到店主因為忙碌,根本不重視。
離開后,該顧客在社區安全智管平臺上反映了此事。線索一上線,網格員小劉接報立即趕到該火鍋店,發現該火鍋店利用“三通”裝置,讓一個液化天然氣罐為多個燃氣灶供氣,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可店主不愿整改。
經過勸導無效,小劉將情況上報至街道“九小場所安全智管平臺”。
“安全無小事。”街道及時派出工作人員前往處置,仍遭拒。工作人員按照程序,將該情況上報至江北區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在該治理中心大屏上的“風險一張圖”,歸集著全區燃氣泄漏、城市內澇、重大火災隱患等64類、4700多個風險點,這些點位通過關聯感知設備,實現了風險隱患實時監測、智能預警。
接到上報情況,區級治理中心幾秒鐘完成“派單”,消防、應急等部門“接單”響應,立即組織工作人員進行處理。看著眼前這幾位來自區級部門的“客人”,店主不再蠻橫,表示已認識到自身錯誤,并當場拆除了“三通”裝置。
從顧客發現隱患,到社區、街道、區級三級接棒處理,問題當天就“結案”了。
小商鋪、小旅館、小餐館……這些都屬于城市生活中常見的“九小場所”。這些場所因為空間有限、人員密集程度高,往往是安全隱患高發區。近年來,江北區從數字化手段入手,探索建立“九小場所安全智管平臺”。這一平臺不僅會以信息化手段搜集“九小場所”的各類信息,還重點解決了經營者和監管者干什么、怎么干的問題,解決了本級單位不能解決的問題、如何協同上級部門的問題。
目前,江北區有上萬個“九小場所”被納入該智管平臺。這一創新手段正在向其他區縣推廣,全市使用該平臺管理的“九小場所”已超10萬個。
交通“智”理
有了共享平臺,停車不再“兜圈圈”
10月21日早晨,萬州的李先生駕車到大渡口九宮廟街道辦事。時值上班高峰期,交通擁堵,李先生在九宮廟商圈轉了兩圈,花了半個小時也沒有找到停車位。
眼看事情要耽擱,緊急之中,李先生按當地朋友提示,下載“大渡口停車”共享停車App,顯示附近300多米外的一個共享停車場還有10多個空位,他立即前往,順利泊車。
李先生遇到的“停車難”,看似一件小事,卻是超大城市的一個“通病”,也是城市發展帶來的新問題。對此,大渡口區在治理過程中,將解決“停車難”作為重點民生實事之一。為此,該區對全區公共場所、企事業單位、住宅小區、停車場等地的停車資源和附近群眾的停車需求進行了全面摸底并建立臺賬,充分挖掘盤活既有停車資源潛力。
經過科學研判,該區決定打造“共享停車”模式,探索解決“停車難”。隨后,有關部門組織開展學校、醫院及周邊停車綜合治理專項行動,促成區人民醫院和天安數碼城停車共享;整治實驗小學、鋼花小學等周邊停車位,清理長期占位的僵尸車、非機動車以及地鎖、板凳等占位工具,提高車位利用率;啟動重鋼總醫院旁停車場建設;促成藍光中央廣場地下停車庫開放共享停車位……
一個個共享停車場建成,大渡口又策動企業自主研發“大渡口停車”共享停車App,通過網智平臺,將重點區域、重要點位的停車資源“串”起來,努力實現資源共享。
近兩年來,大渡口區共設置共享停車位近萬個,有效緩解了轄區“停車難”問題。
地災“智”理
巖崩預警及時,24人安全疏散
重慶不少城區依山而建,臨水而興,地質災害隱患較多。
今年9月中旬以來,渝東北部分區縣遭遇多輪連續強降雨天氣。在通過數智化平臺監控到巫溪縣烏龍鄉一危巖有可能發生災情后,相關部門派出地質監測員李俊加強了對該監測點的巡查。
9月29日晚上6時許,地質監測員李俊在巡查該處危巖時發現,危巖出現變形,下方居民位于危險之中!
“巖石變形加速,十分危急,下方的居民需馬上撤離!”情急之中,李俊通過數智化平臺,用手機在10分鐘內完成了險情匯報。
烏龍鄉很快啟動應急響應,不到10分鐘,鄉長帶領10余名救援人員奔赴現場……縣、市相關部門的“指令”也很快來了:“加速疏散群眾,繼續做好監測……”當晚7時許,救援人員將處于危巖威脅之下的10戶24名居民,疏散到了安全地帶。
24名居民撤離不久,危巖出現局部崩塌,造成下方部分居民房屋垮塌,因巡查到位、處置有效、管控有力,未造成人員傷亡。不少居民感激地說:“巫溪歷史上出現過多起巖崩造成的慘劇,好在現在科技發達了,我們能在災害發生前得到預警并安全撤離!”
據悉,在三峽庫區,共有近900處危巖為重點地災監測點。這些危巖如果崩塌,將會對長江航道、船舶乃至周邊居民產生巨大威脅。
針對頻發的地質災害,近年來重慶以數字賦能危巖地災風險管控,對全市危巖地災風險管控核心業務進行優化組合,整合14個部門45類3000多萬條數據,構建起“三峽庫區危巖立體時空數字底座”。通俗地說,就是借助實景三維、數字孿生等技術,將現實中的危巖1:1“搬”到應用中,加強預警監控。
同時,重慶還集成了4000多個小流域單元地形地貌、氣象水文、人口建筑、地質災害隱患點等信息,可實現不同降雨條件下的地質災害風險預警。
數智化的應用,讓三峽庫區的危巖處于防治部門的有效掌控之中。位于奉節縣永樂鎮吊嘴的危巖,是三峽庫區規模最大、險級最高的危巖,現在共有46臺智能監測設備、2個視頻監控實時監測,有關部門還不時啟動無人機動態巡航,掌握防控主動權。
上游財經-重慶晨報記者 楊圣泉
“數”說城長
我市探索建立“三級”城市治理中心
市大數據應用發展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重慶正努力打造超大城市運行和治理的智能中樞,為城市注入“智慧基因”,讓城市越來越“聰明”。
在數智化管理城市方面,我市探索建立起1個市級治理中心、41個區縣治理中心和1031個鎮街治理中心。目前依托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基本能力,體系帶動全市1.1萬個村社、6.5萬個網格的基層力量共建共治,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大事不出鎮街、矛盾不上交。
責任編輯:李遠山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