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鄰里“小支點”撬動治理“大格局”
2025-10-24 21:37:01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張元麗 通訊員 鄧的)“春風滿巴渝”社會風氣提升行動中,重慶市南川區直面現代社區“鄰里陌生化”難題,以“鄰聚力”為抓手,通過建陣地、辦活動、立機制,讓“遠親不如近鄰”的傳統在新時代落地生根。2024年,這一探索率先在東城街道灌壩社區等4個社區試點,如今已從“零星火花”漸成“燎原之勢”——100余場活動吸引上萬人次參與,70余件民生難題得到解決,一張浸潤情誼的“幸福網”正為全市基層治理提供鮮活樣本。
陣地為基:15分鐘“幸福圈”圈住民生溫度
過去,社區服務“碎片化”、居民活動“無處去”是普遍痛點。南川的破題思路很明確:將服務陣地沉到居民家門口,構建“15分鐘社區幸福生活圈”。

“六葷六素兩個湯才10塊錢,還能跟老姐妹嘮嗑!”在東城街道灌壩社區,72歲的李素萍每天準時到社區食堂報到,飯后還會去好鄰居驛站跳廣場舞,或是到悅讀書屋看報紙。這樣充實的日常,源于南川試點社區圍繞居民“衣食住行學樂”需求打造的15分鐘“幸福圈”。
據了解,4個試點社區各有側重,精準匹配居民需求。灌壩社區建起“社區食堂+好鄰居驛站+悅讀書屋”,200多位老人告別“做飯難”,悅讀書屋3000余冊藏書還吸引家長帶孩子參與讀書分享會,小學生譚淼丹分享《雷鋒的故事》后,帶動多名同學加入志愿隊;南城街道清橋社區聚焦“一老一小”,“鄰聚力廣場”上,居民鄧學英每天打太極改善睡眠,兒童樂園有志愿者照看,家長放心;西城街道西大街社區和來游關社區的“友鄰之家”更顯多功能,墻上“鄰里心愿墻”貼滿粉色便簽,居民李光琴“想學手機視頻通話”的心愿,幾天后就通過社區培訓班實現,如今她每周都能和外地親人“見面”。
截至目前,試點社區已建成23處便民陣地,這些“小空間”不僅解決生活難題,更成了鄰里拉近距離的“情感驛站”。其中,灌壩社區以紅巖烈士古承鑠命名的“承鑠講堂”獨具特色——宣講員每周五在東街文旅小鎮開講,還會走進112個黨群互助小家,用方言講紅色故事、普及政策。居民張方華參加“追光承鑠游學營”后深受觸動,主動成為志愿者,經常給鄰居講述烈士事跡,還帶孩子疊紙鶴傳遞紅色精神。
活動為橋:從“陌生點頭”到“鄰里相幫”
陣地建好了,如何讓居民從“門對門的陌生人”變成“心貼心的好鄰居”?南川的答案是:用活動串聯情感,讓溫暖在鄰里間流動。
“祝您生日快樂!”5月23日,灌壩社區“銀齡關愛”活動現場,12位老人被圍在中心,社工送上禮帽與鮮花,居民齊唱生日歌。62歲的韋澤友接過蛋糕,特意將最大一塊分給92歲的楊成學:“您是老壽星,該您先吃!”這樣的暖心場景,在南川“鄰聚力”社區已成常態。

各社區堅持“月月有主題、次次有新意”,用活動打破鄰里隔閡。清橋社區每季度開展“志愿剪發獻愛心”,理發師帶著工具包入戶服務;西大街社區和來游關社區的便民市集上,政策咨詢、家電維修等服務一應俱全;灌壩社區三月“春風滿巴渝”活動中,醫生、理發師等現場服務200余人,行動不便的楊春容在拄拐理發師的幫助下,剪完頭發對著鏡子連夸 “精神多了”。
傳統節日更是拉近鄰里的好契機。清橋社區“粽香鄰里”活動上,居民圍坐包粽子,新手李希在余小菊指導下學會包粽子,興奮地說“自己包的最香”,煮好的粽子還被送到獨居老人手中;灌壩社區“百人讀經典”活動,100多位居民共讀《黃帝內經》,65歲的周錫容分享養生心得,現場手鼓表演、開場舞讓氣氛熱烈。
活動不僅聚人氣,更育新風。西大街社區“鄰里樂”匯報演出上,學生書寫“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文明理念深入人心;13歲的小鄧曾因父母在外打工而內向,加入社區書法小組后,在志愿者李永進的陪伴下變得開朗,還曾提醒老人防范詐騙,如今他主動報名社區文藝匯演,要表演詩朗誦。隨著“鄰聚力”活動推進,南川“無事酒”宴席大幅減少,文明新風獲得群眾點贊。
機制為綱:讓“一時熱”變“長久暖”
熱鬧易逝,溫情難留。如何讓社區建設從“一時熱鬧”走向“長久溫暖”?南川用創新機制給出了答案。
“把‘簡辦婚事’的家風存進銀行,還能幫到鄰居!”2024年11月,西城街道西大街社區居民況進秀,將自家“不慕虛榮、崇尚務實”的家風存入“家風銀行”。這個特殊的“銀行”不存錢,只存家風家訓和家庭故事,通過“儲存、借貸、返利”等功能,讓優良家風在社區傳播。如今,“家風銀行”已存儲54個家庭故事,開展20余場活動,成為化解矛盾、傳遞溫暖的載體。
“家風銀行”的實踐,是南川為“鄰聚力”建章立制的縮影。各社區構建“需求收集—參與激勵—服務閉環”機制,確保治理有實效、能長久。西大街社區和來游關社區推行“五問五到”,工作人員主動上門問需求、問建議,居民反映“路燈暗”,一周內就換成了LED燈;灌壩社區堅持“網格周議事”,居民提議“多開健康講座”,社區很快邀請醫生來講高血壓預防,還現場為居民量血壓。
激勵機制更讓居民參與熱情高漲。灌壩社區每年評選優秀志愿者,志愿者周熹因常幫獨居老人,去年獲表彰時激動地說“付出被看見,以后更有勁”;西大街社區通過積分兌換、評優秀居民,新增200余名注冊志愿者,志愿者余思秀說“獎品不貴重,但心里暖”;“承鑠講堂”給宣講員發證書、辦“夜校”培訓,30余人的宣講隊伍不斷壯大,宣講員吳謹志說“拿到證書特別自豪,想把紅色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問需求、共商議、幫落實”,各社區用這“六字訣”化解矛盾。西大街社區“鄰里議事廳”讓居民參與決策,已化解30余件矛盾;清橋社區“老支書工作室”調解后會回訪,確保問題徹底解決;灌壩社區開了12次鄰里議事會,解決結果公示接受監督。
如今,南川社區食堂成了白領、市民的“打卡點”,“鄰聚力”建設也從4個試點社區向全區推進。從陣地到活動,從機制到人心,南川正用鄰里間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幫忙,織就基層治理的幸福圖景,為重慶探索基層治理新路徑提供“南川答案”。
責任編輯:王婷婷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