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原著的精神內核,又能創新形式貼合當代審美——十四藝節上的改編劇目受觀眾熱捧
2025-10-24 07:03:08 來源: 重慶日報


10月23日下午,重慶施光南大劇院后臺,中央芭蕾舞團原創芭蕾舞劇《紅樓夢》的演員們正在有條不紊地熱身、化妝,為當晚的演出做準備。當中國古典文學的深邃意蘊邂逅歐洲古典舞蹈的優雅質感,一場跨界的盛宴,呈現在觀眾面前。
10月16日,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以下簡稱十四藝節)在川渝兩地舉行。芭蕾舞劇《紅樓夢》等文華獎參評劇目接連登臺,為觀眾帶來一場場藝術盛宴。其中,話劇《生命冊》《北上》《俗世奇人》《誰在敲門》、歌劇《塵埃落定》、民族舞劇《紅樓夢》等劇目座無虛席。
這些廣受好評的劇目大多改編自文學作品,創作者們如何實現文學內核與舞臺藝術的完美融合?觀眾為何對這些改編作品青睞有加?連日來,記者進行了一番探訪。
深挖內核
文學基因的舞臺轉化
縱觀十四藝節上改編自文學作品的劇目,其原著或是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權威獎項獲獎作品,或是歷經時光沉淀的傳世名著。這些作品情節跌宕、人物鮮活,自帶強烈的矛盾沖突,具備戲劇所需要的核心要素。
要將經典文學作品改編成精品劇目,需要對文學內核進行深度挖掘與重構。陜西人民劇院在編創話劇《生命冊》之前,已成功推出了《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等多部話劇作品。《生命冊》出品人、導演李宣坦言,文學閱讀是“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舞臺劇要做到讓上千名觀眾同時認可經典人物形象改編,難度遠超普通原創劇目。
為此,主創團隊前后花了5年時間進行改編,通過時空交錯的舞臺敘事,將原著中對命運、欲望與堅守的思考濃縮于舞臺之上。正如李宣所說,改編不是復刻,而是提煉出最能觸動當代觀眾的精神內核,用舞臺語言講好文學里的中國故事。
重慶歌劇院原創歌劇《塵埃落定》的改編更展現了文學與音樂的完美契合。主創團隊采取時空集中、人物集中、情節集中、主題集中的方式,讓原著中對文明進程與人性本質的思考更加突出。深入挖掘原著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將藏族音樂與歌劇結合,用高亢的詠嘆調表現人物的情感爆發,用細膩的重唱勾勒復雜的人物關系。
“演出中,藏式建筑風格的舞美、華麗的民族服飾與悠揚的旋律相得益彰,既保留了原著的文學質感,又發揮了歌劇‘以聲傳情’的獨特優勢,感覺自己在視聽享受中又一次看懂文學經典。”觀眾陳可馨的評價,道出了不少觀眾的心聲。
精準破圈
貼合時代需求的改編之道
一部改編作品能否獲得市場認可,關鍵還在于改編是否貼合當代觀眾的審美。十四藝節上的改編劇目能收獲滿堂喝彩,正是因為它們精準把握了時代脈搏,實現了與觀眾的有效對話。
《誰在敲門》原著小說68萬字,塑造了100多個人物,“小說非常鮮活,展現了川東農村許氏家族幾代人的命運,被稱為‘鄉村紅樓夢’。”編劇喻榮軍坦言,在改編中,團隊選取了許家大家長許成祥老病死生和兒女聚散的過程構建出四幕戲。“改編過程中,我一直在想,到底是誰在敲門?我們是敲門的人,也是被敲門的人,奔涌的時代同樣在撞擊我們的大門,因此在劇中也使用了許多門的意象,院壩的木門、城鎮里的防盜門、監獄冰冷的門,門內門外是什么,給了當代觀眾更多想象空間。”
經典IP的創新表達,成功吸引了年輕觀眾。話劇《俗世奇人》改編自馮驥才的同名短篇小說集,書中一個個身懷絕技的民間高手故事充滿傳奇色彩。主創團隊沒有局限于原著的短篇結構,而是通過演員劉敏濤飾演的關二姐,串聯起多個故事,同時,融入幽默詼諧的臺詞與夸張的舞臺動作,讓原本的民間故事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而對于《紅樓夢》這樣的經典名著,改編則在忠實原著與當代解讀之間尋找平衡。無論是民族舞劇還是芭蕾舞劇,都保留了原著中家喻戶曉的經典情節與核心人物,滿足了觀眾對經典的情感期待。同時,通過現代舞臺技術與藝術理念的融入,讓故事更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
“從舞蹈、服飾、布景到音樂,民族舞劇《紅樓夢》有巧思有留白,能夠激發我去重新研讀、理解原著中的那些隱喻。”觀眾李心彤表示,這也充分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窮的生命力。
長效賦能
文學改編助力舞臺藝術發展
文學與舞臺藝術的深度融合,不僅為觀眾帶來了優質的藝術作品,更對舞臺藝術的長遠發展起到推動作用,成為激發文藝創作活力、傳承優秀文化的重要路徑。
重慶市話劇院院長張劍表示:“優秀的文學作品是舞臺創作的富礦,它們自帶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廣泛的讀者基礎,改編這類作品,既能保證作品的質量,又能降低市場接受門檻,實現藝術價值與市場價值的雙贏。”
同時,舞臺改編也為文學作品的傳播開辟了新路徑。10月15日,在話劇《北上》的演出現場,不少觀眾表示,看完演出后產生了閱讀原著的強烈欲望。這種舞臺帶火原著的現象,實現了文學與舞臺藝術的雙向賦能,讓優秀文學作品突破圈層,觸達更多受眾。
文學改編還能助力舞臺藝術創作水平提升。在改編過程中,創作者需要不斷探索文學敘事與舞臺敘事的差異,嘗試不同的藝術表達形式,這種探索過程本身就是對舞臺藝術創作水平的錘煉。例如,話劇《生命冊》對時空敘事的創新運用、歌劇《塵埃落定》對民族音樂與歌劇形式的融合,都為創作者提供了寶貴經驗。
同時,不同藝術門類對同一文學IP的改編,也促進了藝術門類間的交流與借鑒,推動舞臺藝術向多元化、高品質方向發展。如《紅樓夢》被改編成了越劇《我的大觀園》、民族舞劇《紅樓夢》、芭蕾舞劇《紅樓夢》等。
另一方面,盡管文學改編成果豐碩,但戲劇創作對于優秀原創劇本的渴求依舊迫切。在受邀參加“點亮生活”青年藝術周之青年戲劇種子計劃首期活動時,中國煤礦文工團團長靳東就向青年戲劇工作者發出盛情邀約:“(只要)你有好劇本,請來找我;我給你排,我給你演!”
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期待,會有更多扎根時代、貼近人心的好劇本、好作品出現,為舞臺藝術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周雙雙
責任編輯:陳霞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