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經開區從擴容到提質 構建“全域網絡+全民參與”急救新范式
2025-10-23 10:42:20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通訊員 劉國珍 張婉玥)近日,萬盛120急救中心指揮調度中心的電話響起,萬盛經開區關壩鎮涼風村村民王阿姨突然暈倒。指揮調度中心根據求助的位置和病情情況,第一時間指派距離較近的關壩鎮中心衛生院前往救援。3分鐘后,鎮衛生院醫護人員抵達現場——這場與死神的賽跑,因萬盛經開區構建的“區-鎮-村”三級急救體系而贏得先機。
近年來,萬盛經開區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為理念,聚焦“全域覆蓋、專業高效、全民參與”目標,通過構建閉環管理機制、織密智慧急救網絡、深化全民能力建設,全方位筑牢群眾生命健康“防護網”,交出了一份讓群眾安心的“急救答卷”。
從“應急呼叫”到“閉環管理”,頂層設計筑牢“響應根基”
“急救工作,速度就是生命,不是‘單打獨斗’,得有體系托底。”區紅十字會副會長侯小翠介紹道。為實現“城區15分鐘、農村30分鐘救援圈”,該區從頂層設計入手,修訂《萬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將急救能力提升、知識普及納入督查激勵指標,形成“部署-培訓-督查-整改-評估”閉環管理機制;按照“集中管理、動態儲備、采儲結合”原則,建成3個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庫、10個儲備點,創新“實物+合同+產能”儲備模式,確保應急物資“調得出、用得上”。在此基礎上,布局10個鎮級急救點、72個村級“急救哨點”,新增農村120急救車1輛,構建起覆蓋全域的“區-鎮-村”三級急救體系。數據顯示,該區城區3分鐘出車率保持100%,急救反應時間持續保持在10分鐘以內,為生命救治贏得黃金時間。
從“跋涉問診”到“云端診療”,專業網絡延伸“生命觸角”
“以前做個心電圖,得坐1小時車去城里。現在村醫拿幾張貼片往我胸口一貼,5分鐘就能收到區人民醫院的報告!”金橋鎮金堰村76歲的猶大爺撩起衣襟,露出胸前的智能心電貼片。這個巴掌大的設備,正是萬盛“心電一張網”的“毛細血管”。
今年,萬盛啟動公眾急救能力全域提升先行區建設,出臺《萬盛經開區提升公眾急救能力民生實事項目實施方案(2025-2027年)》,推進“一網強基、十域覆蓋、百鏈賦能、千人守護、全民共護”工程。為讓急救設備“觸手可及”,該區以“智慧化+基層化”雙輪驅動,推動急救資源向末梢延伸——投入100套智能穿戴心電設備,建設92個“心痛救治單元”,建成區域心電共享中心,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村衛生室、個體診所遠程心電監測全覆蓋,讓村民在家門口即可享受三級醫院專家診斷服務。全區急危重癥搶救成功809例,成功率達98.7%,同比提高17.3個百分點。
從“空白地帶”到“觸手可及”,專業設備織就“街頭安全網”
“以前在這兒打球總嘀咕,萬一有人突然暈倒,只知道AED是‘救命神器’,在哪兒找、怎么用都摸不著門道。”在萬盛子如廣場,剛鍛煉完的居民張阿姨指著墻上的AED箱說,“現在好了,‘渝快救’一搜就知道位置,心里有底多了。”
為了讓AED設備從“陌生設備”變為“街頭衛士”,萬盛通過“政府購置+社會參與+公益捐贈”模式,在學校、商場、景區等人員密集場所布局AED設備50臺,依托“愉快救”平臺繪制“急救地圖”實現資源快速定位調度。目前,全區每10萬人AED配備率達22臺,位列全市前列。“現在逛個街都能看到AED,多了份實實在在的保障,知道關鍵時刻能救命。”市民張女士的話道出了群眾的安全感——從“不知在哪”到“隨處可見”,從“不會使用”到“敢用能用”,AED設備正成為萬盛街頭巷尾的“安心符號”。
從“專業獨享”到“共全民護”,社會多方匯聚“急救力量”
“雙膝分開與肩同寬,掌根用力按!”在黑山鎮八角村村委會院壩,區人民醫院——中國南丁格爾志愿護理服務隊救護培訓師張濤正手把手教村民做心肺復蘇。
據悉,類似的“急救培訓六進”活動,已在萬盛開展100余場,帶動1.2萬余名群眾參與急救學習。該區組建“醫學會+醫護骨干+紅十字志愿者”的“1+3+N”培訓團隊,培育救護師資50余人,成立“南丁格爾志愿護理服務隊”等11支專業隊伍,發展基層紅十字會會員超千人,培訓持證救護員1000余人。從學校老師到社區居民,從企業員工到景區志愿者,越來越多的“第一響應人”正在成為生命救援的“前哨兵”。
下一步,萬盛經開區將持續深化公眾急救能力全域提升先行區建設,夯實“區-鎮-村-社會”三級四類一體化急診急救體系,打造好“救”在夜市,“趣”學急救——紅十字急救科普夜市志愿服務品牌,開展好“急救技能進校園、進家庭”等活動,讓“全域覆蓋、全民參與、全程響應”的急救共同體更加完善,為群眾生命健康筑牢“安全防線”。
責任編輯:王婷婷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