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千年石刻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生長——大足區政協助推學子研學傳承中華文脈
2025-10-23 10:12:42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特約通訊員 譚顯全 通訊員 黃亞)10月20日,大足區教委發布《共赴大足石刻之約,重煥千年文脈之光》倡議書,號召全區學子通過石刻文化研學活動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護者與傳承人。在這場文化傳承的浪潮中,大足區政協及政協委員以提案為引領、資源整合為支撐、創新實踐為突破,為青少年研學教育注入政協智慧,助力千年石刻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生長。

提案引領:為文化傳承“定向導航”
大足區政協委員始終將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文化傳承作為履職重點。吳洪華委員提出《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合的建議》,強調以“慈、善、孝、義、廉”等石刻精神為核心,通過移風易俗、家風建設等活動,將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例如,在寶頂山“父母恩重經變相”石刻區,學生們通過書寫親情感悟,深化對傳統美德的理解。
委員李春艷則聚焦石刻中的器樂文化,建議以“弓笛”為切入點,挖掘大足石刻中的音樂元素。她提出將弓笛文化納入“大足學”研究范疇,推動石刻文化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這些提案為研學活動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路徑,成為文化傳承的“導航儀”。

資源整合:構建文化傳承“立體網絡”
面對鄉村教育師資匱乏、資源短缺的困境,大足區政協委員聯動多方力量,構建起覆蓋城鄉的研學網絡。在大足石刻所在地的寶頂鎮,全國模范教師、寶頂實驗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劉圣萍在政協支持下,以石魂教育為辦學特色,探索“石魂教育”模式,通過與大足石刻研究院、區圖書館等單位合作,為寶頂鎮實驗小學開通研學綠色通道,建立寶頂分館,并主持編寫“石刻小導游”校本課程。該課程升級為全區地方課程后,惠及數千名學子。
劉圣萍還創新“因材施教”理念,為留守兒童組建“石魂之聲”合唱團,引入張杰音樂夢想教室,培養出一批“金牌石刻小導游”。學生小潔通過“石刻小導游”實踐,榮獲國家級宋慶齡獎學金,成為文化傳承的典型代表。政協委員的資源整合力,讓鄉村孩子在家門口觸摸到世界文化遺產的溫度。

創新實踐:科技賦能研學“破圈出彩”
大足區政協在推動石刻文化傳播中注重科技與文化的融合。2025年2月,政協委員助力打造的舞劇《天下大足》在重慶大劇院開啟全國巡演,通過“懸空雕刻”舞姿、數控屏風動態石窟等科技手段,將“父母恩重經變相”“牧牛圖”等石刻經典搬上舞臺。政協委員舒暢、彭惟等全程參與創作研討,提出“藝術+科技”融合建議,使千年石刻在舞臺中“活起來”。
與此同時,大足區教委此次推出的數字研學項目中,也體現政協創新思路。學子通過公眾號9.9元購買8K數字影院門票,近距離觀賞石刻細節;非大足籍學子憑研學手冊掃碼解鎖權益,實現文化傳播的普惠性。分區域錯峰研學模式進一步優化體驗:10月城區學子率先走進北山、寶頂山石刻,11月雙橋學子接棒感悟“華嚴三圣”,11-12月鄉鎮學子靜心品味石刻細節。年底舉辦的“大足石刻研學成果展”,涵蓋繪畫、征文、短視頻征集等活動,進一步激發青少年的文化創造力。

如今,大足學子們手持研學手冊,在“千手觀音”前細數法器,在“華嚴三圣”像前感悟精神內涵,用短視頻記錄石刻之美。政協委員的智慧與擔當,正讓千年文脈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正如大足區政協主席廖文麗所言:“通過研學活動,我們將千年文脈傳承融入校園教育,讓同學們走出課堂、走進石刻,觸摸歷史溫度,汲取精神力量。”
責任編輯:趙鐵琥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