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路通萬家笑開顏 高奏鄉村振興曲
2025-10-23 10:03:39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特約通訊員 蔣文友)公路寬敞又平坦,村民出行更方便,摩托貨郎下村來,家家“土貨”都收遍,日常用品順寄代,一次可省幾塊錢,輕松拿去買包鹽,家家戶戶笑開顏。今天家鄉正改變,新的時代開新篇,齊心努力一起拼,高坡高奏振興曲……聽,這是一名黨員歌聲里的鄉村振興。朱天友吟唱的這首《高坡曲》(重慶版)小曲,勾勒了一幅齊心協力共建和美家鄉的生動畫面,也成了高坡村一張“有聲名片”。

作為重慶市大足區龍水鎮高坡村土生土長的朱天友,一直致力于深耕“三農”沃土,在工作中,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和鄉村致富帶頭人聯農帶農作用,盤活資產資源、優化基礎設施、美化村莊環境。從西藏某部退役后,先后擔任村民兵連長、計生專干、村主任、至村黨支部書記近三十載,堅持不忘初心,積極干事創業,探索形成“黨建+公路郵運通”發展模式,帶領家鄉的黨員、群眾逐步走上富民強村之路。
黨群攜手“聚合力”,助力鄉村塑形提質

今年54歲的朱天友深知路通興業、村美民富的道理,在返鄉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著力解決村民反映的“出行難”問題,按照“全覆蓋、惠民生”思路,緊抓農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堅”專項行動、交通扶貧等歷史性機遇,深入實施農村道路村村通、村內通、戶戶通等工程,大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通過積極向上級爭取項目和資金支持,帶領村“兩委”干部多次走訪入戶,助力協調高坡、碾盤兩個合并村的民事關系,有序推進大(郵)張(張家田坎)路鄉村道路硬底化項目,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修路運動”。
高坡4組是高坡村最后一個不通公路的村組,2019年,擔任村主任的朱天友與時任村支部書記的胡中富多方奔走,爭取交通部門和龍水鎮政府的相關資金,加上村集體資金和村民集資,共籌集到190多萬元,為高坡4組修建了一條2.5公里的炒油路。目前,除了還有僅2公里長的“大李”泥結石路還沒有升級改建成水泥(炒油)路面,全村27公里的通組路完成全部提檔升級,依托便捷的交通和龍水鎮五金產業優勢,全村有四分之三的家庭從事五金生產和經營,人均收入在全區也名列前茅。
“我們村干部也干不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只能盡心盡力地為群眾辦些小事,只有把小事干好了,群眾才會記得你。”朱天友說,“人大代表”和“村干部”的雙重身份,讓他深感責任重大,用心做事之余,他還將多收集群眾反映的問題和建議,積極宣傳各項惠民措施,及時為黨委政府建言獻策。
因地制宜施策,拓寬增收致富思路

“朱書記,你下了村啊,我家里又攢積起有20個雞蛋,能不能請您幫我帶到村上的直播點嘛。”10月17日下午4時50分,高坡村4組村民石方珍背起背篼正準備上坡割紹藤,看到騎著摩托車路過家門口的朱天友,馬上打招呼。然后,她從家里小心地端出雞蛋,笑盈盈地請朱天友帶到村上的直播點銷售。
這成為今年54歲的朱天友平常下村組走訪后返村習以為常的科目。他每日背著背簍、騎著摩托車穿梭在鄉間小道去村民家“收貨”。今年年初,這位臨近退休的老支書,攜手一名“90后”搭檔,將短視頻化作鄉村振興的“新農具”,把背簍里的土雞蛋、折耳根、竹編工藝品等土特產,通過抖音直播間帶貨,跨越千山萬水銷往全國。在朱天友帶領下,目前全村電商直播營業額累計達10萬元。
田坎坡上折耳根,公路沿線蓬勃生,春暖花開采不盡,出村進城變現金……
這四句帶著詼諧語味的實景描述,是高坡村6000余名村民對便捷公路帶給他們增收實惠的心聲。在實現“提升公路運營效益,助力鄉村經濟發展”的路上,高坡村村支兩委不僅對自身高標準、嚴要求、不斷創新,對前來投資生產經營者的篩選也極其嚴格。經過多方對比,2022年3月,最終選定在當地信譽度高、產業發展市場前景看好的“谷明燕中藥材基地”“入戶”。
“說實話,我當時也是通過多次實地考察對比,認為高坡村東臨石刻大道、西接大郵路,而且龍水西湖大道橫穿而過,交通很便捷,每年可以節省五分之一的運輸成本,所以便毫不猶豫地從大足區拾萬鎮前來租賃6、7、8組200余畝土地從事中藥材種植。”40余歲的谷明燕侃侃而談。
“路通高坡村,土貨沒得存,要吃折耳根,請到高坡村!”今年初春,一則短視頻在抖音平臺火起來。視頻中,朱天友蹲在田埂上,與村民們一起刨出白生生的折耳根。評論區瞬間熱鬧起來:“上鏈接!”“還有嗎?”……訂單紛至沓來,高坡村的折耳根短短一周便銷售一空。
“那時候我們折耳根賣火了!最多的一天,單是折耳根,就發出去了上百件。”回憶起那段忙碌又興奮的時光,朱天友記憶猶新。本村的折耳根挑完后,他又騎著摩托車積極發動周邊珠溪鎮、玉龍鎮老百姓挖折耳根,并以4—5元每斤的價格收購,不到一個月,幾千斤折耳根再次售罄。
嘗到甜頭的朱天友將帶貨清單不斷豐富:土雞蛋、藠頭、竹編工藝品,甚至鄰鎮的櫻桃、菌子都成了直播間的“常客”。他在鏡頭前鄭重承諾:除去包裝、運費、運營成本,村集體一分錢不賺,就為幫老百姓打開銷路。此外,為了保證質量,朱天友還在每個助農產品里放上自己的手寫信,告訴各位“家人”如果有任何問題,可以聯系客服,他們會第一時間處理解決。
近年來,高坡村以路為媒,充分挖掘地處大足區東南部,北距中國西部五金之都龍水鎮2公里,南距有西部汽車城之稱的雙橋經開區5公里,與國家級風景區龍水湖毗鄰,生態環境優越等優勢。大力發展五金機電、汽摩配件、五金鑄造、農用機械等新型產業,現有五金產品加工戶300余家,5人以上規模的個體戶40多家,規模企業6家,可謂家家戶戶參與五金制造。同時,高坡村綠色產業發達,發展了特色產業枇杷500畝、筍竹1000畝、巨桉300畝、特色草莓園30畝,火龍果50畝、水產養殖400畝。村民就近充分就業,村民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一張朝著鄉村振興的目標穩步前行的高坡村答卷躍然紙上。
“四好農村路”助力農村電商大發展 “四心書記”實至名歸

高坡村村級公路27公里遍及8個村民小組,主要道路油化達到100%,居民出行十分方便。
2023年7月,當大足區成功入圍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確定為第三批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創建縣名單,次年7月,高坡村開足馬力從事“郵運通”工作。天上飛、地下跑、村里通,大足區高坡村“郵運通”搭建起一張城鄉立體物流網。
“現在,我們村民收件寄件都在這兒完成,站點日均投遞郵件快件50件,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實現多件事一次辦。”2025年6月24日,重慶市“郵運通”現場推進會在大足區龍水鎮高坡村黨群服務中心調研時,高坡村黨委書記朱天友介紹,借助郵運通建設東風,郵運通快件直達村委,老百姓到村委就可同時辦事、寄取快件、咨詢政策、購買農資。
同時,站點還幫助村民銷售寄遞農特產品。朱天友介紹,村里的五保戶陳慶平是名孤寡老人,行動不便,家中養有蛋雞20余只,郵運通建設前,他主要是靠別人上門購買進行銷售,常常造成蛋壞在家里,老人家心疼得不行。
“‘郵運通’建設前,我們老百姓需步行或乘坐交通工具到鎮上去寄郵件或取郵件,既耽擱了時間,還要花費交通費用。建成后,大家去村委會咨詢政策、辦完事就順便取包裹,減少冤枉跑腿,省去村里到鎮上郵政所乘坐摩托車一次8元的費用不說,還能足不出戶郵寄、收到包裹。”高坡村4組腿腳不便的村民陳興談及通過“郵運通”賣出雞蛋,又不費一分運費就能收到生活用品的包裹時很是開心。
送件上門,服務到家。群眾寄件也可通過郵運通小程序下單寄件,滿足了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實現寄件的需求,朱書記幫咱們爭取到的這份“福利”,讓人倍感“貼心”。
郵寄啥的收費根據里程遠近,從最初的8-12元降低到現在的2.8元一6元,平均每單比以前少2、3元,收費公開透明,老少無欺,我們村民感到非常實惠,村民姚天友高興到,每次節省2、3元,可以買得到一包鹽巴啦,感覺到特別暖心!
高坡村3組王友乾、唐運玉夫婦對朱天友的評價是“深得民心”。原來是通過體現在夫妻倆種植的6畝土豆販賣事件上。“郵運通”建設前,每年收獲的3000多斤土豆,夫妻倆一個靠騎自行車托載、一個用籮蔸挑的方式送到距家2公里遠的龍水鎮集市去賣,有時候路上遇上雨天,還耽誤趕市銷售黃金期,不但保證不了每斤2元的穩定價格,還造成68歲的王友乾與66歲的唐運玉早早落下腰酸腿疼的疾病。朱天友了解到這一情況后,2024年4月,他通過自己的“直播”,吆喝到市區同行前來助陣,4月17日當天,在覃家坡王友乾種植的土豆地了開起現場直播,不到3個小時,400斤土豆被網友搶購,加上8個直播者每人購買20斤,王友乾夫婦不到半天時間里就輕松賣出近半個月的土豆量,夫妻倆一個勁地贊嘆“直播帶貨”好神奇!
4組54歲的養殖戶張先亮也有話說,他養殖魚塘達50余畝,因資金短缺,通過“郵運通”貸款20萬元;2022年3月,40余歲的谷明燕通過朱天友牽線搭橋,通過信譽貸成功貸款30萬元。有這樣的書記,讓咱們群眾覺得很”安心”。
“高坡村開展郵運通工作后,每周我去他家,將積累的雞蛋在直播間直接售賣,往往當天就能得到報酬。”實至名歸的“四心書記”朱天友說。目前,已幫助村民寄遞農產品8噸,收寄快件上萬件。最多的一天,單是折耳根就發出了100多單。

路通萬家笑開顏,高奏鄉村振興曲。“摩托書記”朱天友的直播帶貨場景,恰似中國鄉村振興的微縮景觀。54歲老支書的鏡頭或許還不夠穩定,但那份“有多大熱散多大光”的赤誠,早已為筆者探尋“黨建+公路郵運通”模式激活6000名村民產業活力與鄉村振興奮力突圍寫下了生動注腳。
責任編輯:李淼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