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精細化運營要財險競爭力
2025-10-21 06:30:30 來源: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今年上半年,我國財產保險業“老三家”(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合計實現保費收入6079億元,占據63%的市場份額,綜合成本率普遍向好,均在95%以上,實現承保盈利??傮w來看,頭部險企憑借深厚的資源積累、成熟的運營體系及抗風險能力,成本控制得當、業務增長穩健。在保險市場轉型升級、行業進入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僅依靠規模擴張謀求短期增長的發展模式已經無法持續,企業謀求發展的關鍵在于夯實內部能力,聚焦精細化管理和專業化運營,真正實現從量的增長到質的提升。
財險業向高質量發展的邁進,主要受三類力量驅動。一是源自監管引導的外部約束力。監管部門設定的“交通規則”,有利于糾正市場的短期逐利偏差,為行業指明長期發展方向。近幾年,監管部門從車險領域開始持續強化“報行合一”監管,推動企業手續費透明化、真實化,借助“有形之手”打破過去的無序競爭,為降低渠道管理成本、提升經營效率、優化渠道結構提供了有效外部約束,展現了規范市場行為、推進行業降本增效的決心。
二是源自數智技術變革的“破局”創新力。通過數據要素與智能算法的協同應用,財險業可以實現經營服務全流程的敏捷響應與效率提升,也有可能開辟全新的價值創造模式。例如,通過車聯網實時收集車輛行駛數據,并結合路況、天氣等外部信息,進行風險預警、提醒司機及時糾正危險駕駛行為,不僅可以降低風險,亦可更精準地實現救援、定損。這類“事前預防+災中救援+損后補償”的創新模式,助力保險的角色從事后補償者轉變為事前風險管理者,拓展了行業的內涵與邊界。
三是源自市場競爭的內在驅動力。深入來看,“老三家”之間的競爭仍然激烈,新興財險公司雖然整體規模尚小,但也憑借靈活的經營機制、創新的業務模式以及差異化的競爭策略,加強了財險市場的競爭性。競爭壓力有效倒逼經營主體通過推進智能風控、智能核保理賠等流程,改進提高運營效率、嚴控綜合成本率,并通過健全客戶服務網絡、施行“保險+服務”模式,提升自身經營效率與創新能力,進而推動行業從粗放式價格競爭向精細化、差異化服務競爭轉變。
三種力量的綜合作用,正推動財險業邁向以精細化管理、數智化驅動和生態化拓展為特征的新階段,也帶來行業經濟價值和功能價值的提升。不過,進一步增強財險業的風險防范能力、保障廣度深度和綜合實力,還要從多個角度考慮。
從監管效能角度看,目前的“破內卷”措施取得顯著效果,離不開監管部門全面嚴格監管、以罰促改,但由于費用合理性與真實性等問題確實難以準確辨別,致使編制虛假資料、虛列傭金報酬等不良現象屢有發生。接下來,除了進一步推動智慧監管體系建設、提升監管效率外,也要持續推動行業自律體系建設,形成“監管—機構—市場”多方協同的共治格局。
從技術升級層面看,數智技術是當前險企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最具潛力的抓手,但其初始投入高、數據壁壘高,頭部險企具有先發優勢,可以借助其豐富的數據基礎和投入能力,在風險控制、客戶服務與運營效率方面構建可持續優勢,以質取勝。不過,這也可能導致強者恒強的市場格局。未來,還需加快完善規范安全的數據共享與技術協作機制,引導算力、模型與基礎設施資源以合理方式向經營主體開放,促進不同類型企業有序競爭、創新發展。
從風險管理能力視角看,還要進一步突破傳統精算框架和風險認知的局限,加強與科技公司、數據服務商的生態協作,構建動態風險數據庫,持續提升風險識別、量化、預警與減量能力,在推動行業更健康、更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鎖凌燕 作者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陶龍鑫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