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 | 2025年留渝人數達20.6萬人!全市高校畢業生學科專業與產業適配度較高
2025-10-20 10:35:16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馮一鳴 曹潔鈴)10月20日,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二十九場),介紹“十四五”時期重慶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成效。

會上,市委教育工委委員、市教委副主任蔣云芳就重慶高等教育發展的總體思路,以及高校在學科建設、人才培育等關鍵領域的突破性成果等方面回答了記者提問。
以“1258”總體思路為主線
大力實施高等教育突破躍升行動
“十四五”期間,全市大力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加強系統謀劃,搶抓戰略機遇,以“1258”總體思路為主線,大力實施高等教育突破躍升行動,推動全市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1258”總體思路中的“1”是堅持一個定位,推動重慶高等教育整體水平進入中西部前列,打造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新引擎;“2”是推動兩個躍升,即從規模向內涵躍升、從量變向質變躍升;“5”是實現五個突破,在規模結構、“雙一流”建設、人才培養能力、科技創新能力、高層次人才數量五個方面實現突破;“8”是實施八大工程,涵蓋全面加強黨建統領、優化院校結構布局、推動學科專業提檔、提高人才培養能力、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增強服務發展效能、完善高校治理體系和改善高校辦學條件八個方面。通過以上系統布局與扎實行動,推動高校在“強學科、促創新、育人才”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
A類學科增至16個 A+學科取得歷史性突破
在“強學科”方面實現量級躍升
全市緊扣國家戰略和重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持續提升高校辦學層次,優化學科專業布局。近五年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4所、碩士學位授予單位3所,博士學位授權高校達14所,碩士學位授權高校達19所。在教育部第五輪學科評估中,全市A類學科增至16個,數量實現倍增,A+學科取得歷史性突破。圍繞“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主動布局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能源與儲能、先進制造等關鍵領域相關專業189個。
高校成為重慶科技創新中心的“主力軍”
“促創新”方面取得系統突破
重慶依托全市高校6.7萬名科技人才力量,聚焦區域發展需求和關鍵技術開展集中攻關。目前,高校已成為重慶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主力軍”。高校年均承擔科研項目約2.5萬項,國家自科和社科基金立項達1100余項,國家級科研平臺由33個增至43個,專利轉讓與許可數量從450余項大幅提升至2200余項。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85%以上布局在高校,高校牽頭獲得的市級以上科學技術獎勵占全市70%以上,承擔了全市90%以上的基礎研究和95%以上的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通過實施“教育強市區縣行”產學研促進行動,市教委與13個區縣簽約合作,累計服務企業3300余家。涌現出“大量程納米時柵位移測量技術及器件”“海扶刀”“沙漠土壤化”等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創新成果。
高校已成為重慶企業人才供給的主渠道
“育人才”方面達成質效倍增
全市近五年累計培養畢業生160余萬人,留渝就業規模持續擴大,2025年留渝人數達20.6萬人。據教育部統計,全市高校畢業生學科專業與產業適配度較高,培養與本地吸納各學歷層次畢業生數量排名前30位的學科專業重疊比例均為96.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市內高校已成為重慶企業人才供給的主渠道,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優質企業吸納市內高校畢業生占比分別為67.2%、61.7%,高于全國總體水平11.3和14.7個百分點。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先進材料、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等重點產業中,市內高校畢業生占比達73.1%,充分凸顯出高校對全市重點產業的人才支撐作用。
相關鏈接:
責任編輯:邵煜晟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