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 “小輪”如何帶動“大輪”?一場三峽騎游背后的戶外運動IP構建邏輯
2025-10-20 06:00:00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把雄奇的三峽當作一座天然的戶外體育公園,以騎行的方式深入其肌理,將會收獲怎樣一種震撼而獨特的體驗?
10月17日至19日,2025環三峽自行車賽期間,來自13個國家選手,白天用騎行“小輪”劃開云霧,夜晚以游輪“大輪”穿行峽江,在“一半騎行、一半船游”的獨特節奏中,完成了一場難忘的角逐。
這場賽事,如何開啟國內自行車賽事創新先河,寫下重慶探索“山地立體開發、水域聯動發展”戶外運動發展路徑的實踐?通過“小輪帶大輪” 的軌跡,或許可以一窺究竟。

環三峽自行車賽最核心的創新,在于它首創了“騎行+游輪轉場”的多日賽模式。賽程緊密銜接巫山、云陽、萬州三大賽段,總計吸引了來自13個國家的騎行愛好者報名參與。
白天,選手們在“立體山水”間御風而行:巫山37.4公里的“云端天路”,從高鐵站攀升至海拔千米的摩天嶺,云霧在車輪旁流轉;云陽47公里賽道串聯月光草坪、同德路,長坡與江景交錯;萬州城市繞圈賽起伏連綿,考驗著選手的耐力與技巧。

夜晚,他們登上“長江記憶”號游輪——在這艘以“長江三峽年代穿越”為主題的游輪上,他們卸下疲憊,享受美食,交流心得,并在長江的懷抱中安然入眠,醒來時,已然抵達下一個充滿挑戰與驚喜的賽段起點。
這種設計巧妙地解決了跨區域賽事轉場勞頓的痛點,將原本消耗體能的長途跋涉,轉化為一種獨特的旅行和恢復體驗。
“在馬來西亞環蘭卡威自行車賽時,我曾體驗過乘船在海島間轉場,但全程食宿在游輪、醒來即達新賽段,這樣的體驗還是第一次?!?7歲的邵俊旗是一名職業車手,這些年他輾轉世界各地,參加的比賽已經“多到數不清”。
“比賽體驗感很好,住宿環境很好,工作人員很貼心!”采訪中,邵俊旗連續三個“很好”為賽事點贊。在巫山首日比賽中,他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并表示,明年有機會還會繼續參賽。
由此可見,“小輪”帶動“大輪”,不僅是交通工具的銜接,更是吸引選手參賽、創新辦賽機制的成功探索。賽事總里程291.8公里,騎行與船游幾乎各占一半,形成“動靜相生”的獨特節奏,讓賽事成為國內自行車界的創新標桿。

記者注意到,環三峽自行車賽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它成功地平衡了專業競技與大眾參與之間的關系。
比賽設置了多組別和“零門檻”的群眾騎行,讓不同水平的騎行愛好者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參與方式。
10月17日晚,在“長江記憶”游輪上,來自陜西的程序員、參賽選手柳絮青度過了特別的30歲生日。一群因賽事相聚、擁有共同愛好的天南地北的騎友,為他齊聲唱響了生日祝福歌。

三年前,柳絮青因“自由的感覺”愛上騎行。三年來,他到過四川、安徽、新疆等多地參賽。去年,柳絮青就看到了環三峽自行車賽的報名信息,卻遺憾因為事務沖突錯過。
“我對三峽風光一直心向往之,而且聽說三個地區的賽道各有特色,吸引力十足?!苯衲辏缭珀P注報名信息。他特別提到,巫山賽段海拔爬升大,賽道比他以往參加過的比賽更具挑戰性,但“每一個彎道都是新的風景和驚喜,穿過云霧時那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讓人徹底陶醉”。
懷著不同的期許,登上同一艘游輪。因為環三峽自行車賽,一群熱愛世界的人,有了共同的目標和溫暖的交集。

這份溫暖與感動,也從游輪延伸至岸上。
巫山準備了特色美食宴請來客——“渝味360碗”之巫山烤魚麻辣鮮香,翡翠涼粉、巫山包子、高山臘肉等特色菜肴,讓人大飽口福;在云陽,演員以戲歌新唱、快板、金錢板、翻筋斗、變臉等多種表演,歡迎參賽選手,沿途市民早早守候,報以熱烈歡呼,為選手加油助威;在萬州,藝術街區、游輪碼頭設置了農特產品、非遺文創展銷區,讓大家比賽之余,深度體驗萬州的地道風味……
各承辦地區以最高的熱情禮遇四方來客,這一刻,體育超越了競技,成為人與城、人與自然的情感聯結。

一場成功的賽事,如何能以“小切口”撬動區域發展的“大效果”?這背后,體現的是主辦方深刻的戰略思考與卓越的資源整合能力。
負責賽事統籌的重慶市體育局群體處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闡釋了其核心理念:一個好的IP賽事,必須能整合當地最優質的資源,提供綜合價值。重慶辦賽,始終堅持“體旅文”三位一體,深度融合,讓體育成為串聯山水與人文的“鏈條”。
首先,對自然資源的極致利用。賽道設計本身。就是一條精心打磨的“戶外運動黃金旅游線”。選手騎行穿越的不僅是賽道,更是巫山、云陽、萬州的核心景區。這直觀地詮釋了什么是“體育進景區、騎行串山水”,讓運動員和觀眾親身感受到,在重慶參與戶外運動,同時就是在享受世界級的自然風光。

其次,是人文資源的有效賦能。重慶把賽事作為展示巴渝文化的窗口。每站比賽開賽儀式的民族表演、沿線的非遺展示,都不是孤立的演出,而是與賽事進程、選手體驗緊密相連。這讓環三峽自行車賽的文化味道特別醇厚,實現了“一場比賽,多重體驗”。重慶市體育局希望通過賽事的平臺,讓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活”起來,也“走”出去。
再者,是賽事服務的模式創新。“游輪”作為移動保障基地,是本次打造優質戶外IP賽事,提升賽事保障服務能力理念的縮影。它集交通、住宿、餐飲、觀景于一體,為選手提供了安全、舒適、新奇的參賽環境,這本身就是戶外運動服務能級的一次提升。
該負責人強調,環三峽自行車賽的目標,是實現“體旅文”三者之間,產生積極的“化學反應”,而非簡單的物理疊加。
“小輪帶大輪” 的雙輪協奏,僅是重慶打造戶外運動品牌的一個精彩縮影。
重慶集大山大水于一體,峽江相映,人文薈萃,發展戶外運動條件得天獨厚。市體育局副局長杜學勇介紹,重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全民健身工作,緊緊圍繞“山地立體開發、 水域聯動發展、城景智慧共生”的戶外運動發展路徑。
除了環三峽自行車賽,重慶還打造了一批精品賽事。例如,南岸區積極引進和培育山地自行車,九龍坡區培育攀巖項目,巴南區、北碚區和永川區培育滑翔傘等新興項目,讓戶外運動更貼近年輕人、更融入日常生活,推動形成“一區一品”“一縣一特”的發展格局。

以云陽為例,近年來,云陽圍繞“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理念,投入巨資完善城鄉體育設施。他們因地制宜,打造了盤龍滑翔傘、長灘河漂流、龍缸滑雪等一系列體旅融合項目,并規劃建設了33公里環湖綠道、運動公園等多功能健身場地。同時,連續成功舉辦9屆全國沙灘排球巡回賽和3屆大學生沙灘排球錦標賽,通過“體育+文旅+商貿”的模式,已累計吸引游客2000萬人次,帶動賽事經濟規模達10億元,成效顯著。
以賽事為牽引,重慶還推出多條體育旅游精品線路,帶動鄉村民宿、戶外裝備、健身服務等產業鏈協同發展,讓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金山銀山。
“環三峽自行車賽,向外界清晰地傳遞了一個信息:重慶正在用創新的思路,將獨特的山水資源轉化為優質的戶外運動體驗。沿著這條路走下去,重慶正不斷培育更多優質戶外運動項目IP。”重慶市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第1眼TV-華龍網 首席記者 陳美西/文 董進/審核
責任編輯:李茜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