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論場|“燙”出千億產值 這座火鍋之城有何“秘方”?
2025-10-20 06:00:01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10月17日—19日,重慶國際博覽中心,牛油的香氣混合著花椒的辛麻,漫過12萬平方米展區的每個角落。
隨著第10屆中國(重慶)國際火鍋產業博覽會舉行,2000余家產業鏈企業攜6萬余款展品參展。
當沸騰的紅油鍋底在現場咕嘟作響,這座“中國火鍋之都”的產業密碼正隨著熱氣升騰,熬煮出年產值超3000億元的產業傳奇和一張極具辨識度的城市名片。

“重慶火鍋,高質量發展勢頭強勁。”重慶市火鍋產業協會會長陳國華一語道出這座美食之城的產業雄心。
這份底氣,源于精準的政策“火候”催生出蓬勃的產業生態。
2024年,重慶出臺《重慶市推進火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11項專項工程構建起全鏈條支撐體系。
——推進火鍋消費場景提升工程,規劃建設火鍋發源地、千年古鎮火鍋傳承地、機場火鍋目的地、生態火鍋集聚地、火鍋公園等,重點建設國際火鍋城,打造特色消費新場景、新地標。
——推進火鍋品牌設計提質工程,塑造簡潔、清晰、代表性強、辨識度高的品牌形象,加大重慶火鍋公共品牌在餐飲門店、火鍋底料、預包裝火鍋食材等方面的廣泛應用。
——構建火鍋產業發展動力體系,優化發展環境,吸引國內外知名品牌企業來渝考察、投資火鍋產業。結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強與重點火鍋流派在產業、市場、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共建川渝火鍋產業聯動發展新高地。
“‘黃金11條’,催生了萬家企業萬家店,推動品牌出彩出海。”陳國華的話正是劉一手火鍋布局全球市場的真實寫照。
“政策給了敢闖的勇氣。”重慶劉一手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梅坦言,作為全國拓展海外門店數量最多的火鍋企業,政府在幫助企業對接商會、辦理簽證、品牌宣傳等各方面都給予了很大幫助。
“目前企業95%的市場份額都在重慶以外。”劉梅認為,將重慶火鍋文化傳播出去,是企業的責任,“我們的目標是成為中國火鍋文化傳播全球第一平臺。”

政策的東風點燃重慶火鍋產業熱情的一把火,也吹來跨界融合的商機。
連云港市農商控股集團振興農業科技公司作為本次參展企業之一,帶來了近50種展品參展,其中不乏魷魚、耗兒魚等適合作為火鍋食材的水產品。
“看好重慶火鍋產業市場。”公司副總經理李翔直言,公司前期已經與重慶方面對接,目前正在選品階段,希望將來會有更多海產品端上重慶市民的火鍋餐桌。
N2展館的角落處,一家展位前紅紅火火的辣椒排成一列,格外引人注目。
山西省襄汾縣趙康鎮政府工作人員可娜介紹,這次帶來了當地八家辣椒種植企業的十五個品種的辣椒參展,對本次重慶之行充滿信心。
“我們前期已經走訪了幾家重慶的火鍋餐飲企業,雙方都比較有合作意向,重慶的麻辣火鍋配上我們的趙康辣椒,會碰撞出更加絢爛的火花。”可娜說。
從本地企業加速出海,到外地食材、外地品牌主動 “尋味” 而來,重慶火鍋的產業“朋友圈”正不斷擴大。

“老板,再添份方竹筍!”博覽會品鑒區的吆喝聲中,南川方竹筍剛入紅湯便引來爭搶。
這種被譽為“筍中之王”的珍品,來自金佛山25萬畝竹海,以其獨特的鮮、香、嫩、脆品質享譽全球,成為重慶市民喜愛的火鍋食材之一。
事實上,對于消費者來說,食材新鮮度與口味口感是其在吃火鍋時考慮的首要因素。據紅餐產業研究院“2024年餐飲消費大調查”顯示,有超六成的火鍋消費者關注這兩大因素。
珮姐重慶火鍋抓住這一消費需求開啟“在地風物志”項目,派遣產品研發團隊深入重慶各地,在原產地溯源巴味渝珍,金佛山方竹筍便是其中之一。
與此同時,圍繞火鍋食材大文章,重慶各地紛紛出招:
合川以重慶火鍋食材產業園為載體,圍繞火鍋食材產業鏈“強鏈補鏈”,從“十端發力”打造千億級火鍋食材全產業鏈集群;
黔江區從食材基地建設、打通物流通道、培育食材品牌等方面努力,加快建設百億級鮮菜火鍋食材產業園;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與重慶市火鍋產業協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品牌打造、市場營銷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推動彭水晶絲苕粉“跳”進火鍋市場;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建成4個千畝級標準化示范基地,集聚小天鵝、德莊等30余家加工企業,開發火鍋底料、油辣子、辣椒面等200余個產品,年加工辣椒8萬噸。
巴南區與深圳禾順農業有限公司聯手創辦重慶巴洲禾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打造2800平方米豆芽種植區,致力將純天然無添加的健康豆芽涮進重慶市民的火鍋……

不止于此,重慶市火鍋產業發展促進條例(草案)還指出,要做靚重慶火鍋品牌,加快構建全鏈條標準化體系,強化火鍋食材本地供給,大力發展火鍋食材加工,推動火鍋產業高質量發展。
其中,鼓勵市、區縣(自治縣)農業農村、商務等部門應當支持火鍋產業經營者獨立或者與農戶、農村經濟組織合作,建設火鍋食材種植、養殖基地,開發區域特色火鍋食材資源,實現基地規模化、標準化、特色化、生態化發展,鼓勵火鍋產業經營者與市外火鍋食材供應基地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系,保障火鍋食材來源穩定、安全可靠。
重慶正以“好食材”為核心,編織一張從源頭到餐桌的產業網。

重慶火鍋一直在探索科學量化的品質之道。
早在2018年,重慶出臺《麻辣火鍋底料辣度量化及等級劃分》的地方標準;2022年,《重慶麻辣火鍋底料麻度量化及等級劃分》地方標準發布;今年9月,全國首個《火鍋底料質量通則》國家標準在渝發布,填補了火鍋底料領域國家標準的空白。
“標準是質量的基礎,統一標準能有效破除區域壁壘,提升產業整體水平。”重慶市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陳宏果認為,該標準將有效解決行業長期存在的產品標準不統一、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助力企業提升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推動火鍋類產品標準化、產業規范化發展。
中央廚房則為標準化提供了強大支撐。
在此次博覽會上,中國·重慶火鍋共創產業園負責人劉吉排帶來“共創”火鍋的概念,這家占地30畝的園區可適配不同火鍋生產需求,由園區提供生產資質和全自動化生產線,火鍋企業入駐可共享中央廚房和冷鏈物流。
“這種標準化的生產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食品安全問題。”劉吉排表示。
標準的統一,是否意味著重慶火鍋將走向同質化?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一直在探索更加迎合當代年輕人消費市場的火鍋。”劉梅稱,劉一手自成立以來,從未停止對市場的洞察與口味的創新。
從傳統的紅湯鍋、到酸湯、咖喱、螺螄粉鍋底,重慶的火鍋市場越來越百花齊放。
朱光玉火鍋館、趙美麗火鍋等“年輕型選手”不斷崛起,劉一手、德莊、珮姐等“老字號選手”,也憑借扎實的品牌口碑和與時俱進的運營模式在激烈的重慶火鍋賽道中“殺”出重圍,成為市場中的佼佼者。
在博覽會食材區,云南繡球菌、挪威三文魚、日本和牛等中外珍品同臺競技,一家展臺推出的“和牛壽喜燒+重慶牛油鍋”雙拼套餐,讓市民王女士驚嘆:“帕爾瑪火腿涮麻辣鍋,肉香混著花椒麻味竟一點不違和!”
正如陳國華所說,圍爐是煙火、相聚是人間、燙煮是產業。
一鍋紅湯,沸騰的不僅是麻辣鮮香,更是一座城市的產業雄心與創新活力。
第1眼TV-華龍網 曹妤/文 首席記者 董進/審核
責任編輯:李茜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