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頭巷尾開啟新消費探索之旅——一碗面一壺茶 升騰山城煙火氣
2025-10-17 06:10:32 來源: 重慶日報

十月十一日,陳隅茶鋪(十八梯店)里正上演川劇變臉。記者 李雨恒 攝\視覺重慶
開欄語
2025年的重慶,早已不是“8D魔幻”那么簡單!經過五年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重慶的國際影響力、市場吸引力和巴渝特色日益彰顯。“十四五”期間,重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速達7.9%,總體規模突破1.6萬億元。
日前,重慶日報、新重慶客戶端聯合美團推出“打卡新重慶·我當種草官”活動,達人們踴躍報名。他們分成6組,沿著不同線路深入街巷,開啟了一場沉浸式山城新消費探索之旅。
10月11日清晨7點,第一縷陽光灑進渝中區民生路巷口,與“龔大娃豆花面”店里蒸騰的熱氣、鼎沸的人聲交融在一起。
“老板,雜醬豆花面、桂花冰豆漿,各來5份!”
“好嘞!”老板龔波麻利地擦桌收臺,將冰豆漿遞到5位“種草官”手中。“平均每天能賣出六七百碗面,周末、節假日甚至能賣上千碗。”龔波笑著說道。
這家小面館,正是重慶無數“煙火小店”生命力迸發的縮影。
煙火氣點燃城市消費活力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重慶美食,讓山城處處氤氳著煙火氣。
龔波的這碗面,始于2014年。那年,他從廣州辭職回到重慶,在南坪開了一家不足50平方米的社區小店,專心經營特色豆花面。靠著街坊鄰里的口碑,生意不算火爆,卻也細水長流。
去年12月,龔波作出一個大膽決定:將面館搬到解放碑核心區的民生路。
“地段更金貴,壓力也更大了,但我想讓更多人嘗到這碗面。”他坦言,最初也曾心里打鼓,擔心老客流失、新客不認。
然而,這一焦慮很快被市場的熱情消融。豆花與面的奇妙組合,不僅抓住了本地食客的胃,更吸引了來自天南地北的消費者。
“重慶小面講究麻辣鮮香,而我們這碗面的特色在于,豆花的細嫩爽滑與面條的筋道恰到好處地融合在一起。再配上獨門熬制的雜醬,傳統風味又多了醇厚的口感。”龔波說,很快,客流就增長了近50%。
在渝北區一棟臨街建筑的二層,藏著一家沒有招牌的川菜館,同樣是許多食客心中的“白月光”。這里沒有大堂,僅有的6個包間需提前三五天預訂。
“最高的成本是時間成本。”老板唐偉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一年四季,他雷打不動地在清晨七八點奔赴菜市場,只為采購最新鮮的食材。
廚師團隊的核心成員都是30多年前從“唐肥腸”時代一路走來的老師傅,唐偉自己也常在晚市高峰親自掌勺,烹制那幾道看家的傳統川菜。
“鍋氣,就是餐館的魂。”他說,“以前本地客人多,現在約三成是外地客人。”
這些深耕于街頭巷尾的“煙火小店”,用一碗面、一桌菜,點燃了城市消費活力。
美團數據顯示,今年國慶期間,重慶“必吃榜”上的“煙火小店”訂單量環比上月激增215%。
“后巷經濟”催生溫暖消費場景
近年來,重慶大力發展“后巷經濟”,催生了山城巷、戴家巷老街區、枇杷山后街等一批頗具煙火氣、人情味的消費場景。
10月11日午后,“種草官”們在十八梯傳統風貌區的青石階上漫步:上一秒,耳畔還是缽缽雞、蹄花湯餐館店主悠長的吆喝,聲音里浸滿了老重慶的市井味;下一秒,便在轉角處與靜謐的文藝書店、飄著醇香的老茶館不期而遇。
“蓋碗茶,三位里面請——”
在一座青黛磚瓦的仿古四合院中,“館主”陳虹熱情地招呼著客人。茶館內幾乎座無虛席,茶香氤氳;院外人頭攢動,游客們拍照、閑談,好不熱鬧。
從十八梯開街至今,陳虹一直守在這里,用她的話說就是,“我在為十八梯‘守氣’。”守的,是這熙熙攘攘的人氣,更是真實而溫暖的煙火氣。
為留住客人,陳虹花了不少心思,“我們引入川劇變臉表演,讓傳統文化為煙火氣增添韻味。菜單也會隨四季流轉而變化,除了一年四季都有的蓋碗茶,還會在夏日推出冷萃茉莉花茶,在秋冬換上暖身的古樹紅茶。”
“這里不但有蘊含老重慶味道的蓋碗茶,還有各種創新的茶點,傳統和潮流的結合,很有煙火氣!”專程從成都趕來的“種草官”周曉萱說。
陳虹的茶館,是十八梯數十家茶肆的縮影。它們各具特色,卻又共同深耕于此,通過持續的產品創新與服務升級,將人流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消費流。
“今年以來人氣很旺,特別是節假日、周末,每天的經營額能達到去年同期的三四倍,”陳虹感慨道,“十八梯人氣越來越高,我們的生意也一年比一年好。”
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期,十八梯傳統風貌區接待游客量高達106.1萬人次;戴家巷靠“后街經濟”煥新,單日人流量達10萬人次。
政策賦能推動“小店”發展
從“龔大娃豆花面”門店前絡繹不絕的食客,到十八梯茶館里此起彼伏的談笑……這些看似尋常的煙火消費場景,正是重慶以“小切口”撬動消費大市場的生動注腳。
目前,重慶市個體工商戶已突破255萬戶,其形態多樣,正不斷重塑城市經濟“毛細血管”。
為支持像龔波、唐偉、陳虹這樣的小店經營者,重慶近年來推出一系列精準政策:通過“小微商戶普惠金融計劃”提供低息貸款與貼息支持,降低創業成本;實施“街巷煥新計劃”,優化后街小巷營商環境,鼓勵特色小店集聚發展。
同時,重慶依托美團等平臺開展“煙火氣數字化賦能行動”,幫助傳統店鋪線上引流、提升經營能力,讓更多“藏在巷子深處”的好味道被看見、被認可。
為幫助初創者破解商業門面租賃成本高昂的難題,市市場監管局推出一系列場所登記創新舉措:每個區縣均設有微企孵化園、眾創空間等,個體工商戶僅需租賃一個工位即可完成經營住所登記,成本遠低于商業門面。
此外,重慶通過持續推行“一網通辦”、釋放場地資源等多項措施,幫助小店緩解經營煩惱,助力城市消費提振。
近期公布的重慶持續推進城市更新三年行動計劃中還明確:未來三年內,將打造“山城后巷”品牌,培育創新創業新空間,大力發展“后巷經濟”,塑造生活、消費、文旅等新場景,讓老街巷富有煙火氣、人情味。
城市的消費活力,最終是由一個個微觀個體的獲得感來體現,重慶以其獨特的城市肌理和包容的城市性格,讓最接地氣的市井煙火與最前沿的消費潮流和諧共存、相互賦能。
一次次舌尖體驗、一場場文化互動,精準滴灌至每個小微業態,匯聚成為山城消費升騰的煙火氣。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邱小雅
責任編輯:張炬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