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張奶奶的“虧本食堂”
2025-10-17 06:00:00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每天上午11點左右,村里的老人們便會陸陸續續來到大橋飯店。他們坐在店里的凳子上,一邊閑聊一邊等待。有些來得早的,還會幫張成書備備菜。
人差不多到齊后,張成書便開始準備上菜。胡蘿卜炒回鍋肉、蓮藕燉豬蹄、南瓜湯、蘿卜纓、酸蘿卜燉鴨子……一道道熱騰騰的家常菜被端上桌,老人們也不著急用餐,招呼著忙完了的張成書一起吃。
88歲的肖吉文專程從李市場鎮搬來大橋村租房住,問及原因,他總笑著說,在大橋飯店吃了七年多,這里有家的溫暖,每天都很熱鬧!
“家”的雛形,始于2006年。張成書記得,那天獨居老人劉培書找上門來,跟她商量想到飯館來搭伙吃飯。

“多個人多雙筷子而已!”想著都是街坊鄰居,張成書沒有拒絕,就這樣劉培書成了飯館的第一個搭伙人。
事情傳開,陸陸續續又有好幾位老人找上張成書表達搭伙的意愿,張成書起初想為老人免費供應三餐,可老人們都嚴辭拒絕,硬把飯錢塞給她,不想“占便宜”。
為了讓老人們放心吃飯,張成書擬出了個收費標準:一日三餐,1人10元。
這無疑是一樁“虧本生意”,但張成書并不在意,她總是笑著說:“老人吃飯也沒多少錢,飯店偶爾還承接酒席,這里虧點,那里賺點,總是能弄運行的。”
餐標雖然定下來了,張成書卻執行得“不徹底”。
76歲的代德純是一名農村低保老人,張成書堅決不收他的飯錢,老人心中過意不去,有時吃完飯悄悄在灶臺扔下一兩元錢,為了讓老人吃得心安,張成書象征性收下了。
張成書的這份好,老人們都看在眼里。
“她人就是太好了,午飯、晚飯有葷有素,早上有包子、饅頭、雞蛋、稀飯,逢年過節了還會再加菜,我們心里清楚,10塊錢在外面吃一頓都不夠,她還讓我們吃一天。”于是從去年開始,老人們便開始提出讓張成書漲飯錢。
“你要是再不漲,我們以后都不來吃了!”今年1月,在老人們的集體“抗議”下,執行19年的餐標終于首次調整,變為了每月400元,算下來平均一天,13.3元。但對年事已高的老人,張成書依然每月只收300元。
飯店收費高了,高興的竟然是花錢的食客。張成書默默收下了老人們對她的這份好,并給出了她的回應,晚餐增加一個葷菜,并每天燒好開水,為大家灌滿暖瓶帶回家洗漱。
七年前,常年來食堂“搭伙”吃飯的陳烈琴和張成在兩位老人相繼臥床,生活難以自理,張成書毫不猶豫地開啟了“送餐上門”服務。
也正是在那時,張成書定下了兩條溫暖而堅定的“溫情守則”:若有老人因病因殘缺乏照料或行動不便,必須送餐到家;凡是繳了餐費卻未按時前來吃飯的老人,不僅要上門查看情況,還要將剩余餐費如數退還。
此后,每到飯點,張成書便會和店里的阿姨肖木容一起,給出行不便的老人送餐。

73歲的湯學貴便是其中之一。因子女外出打工不在身邊,自己又癱瘓行動不便,湯學貴的一日三餐都是由大橋飯店提供。張成書每天按時將飯菜送來,待湯學貴吃完后,又過來把碗筷收走。
“不只是這些,我腿腳不便,她和肖木容還會時不時來幫我收拾屋子,請人幫忙給我洗澡、換洗衣服,人好心細,我這些年多虧了她們。”說到動容處,湯學貴的眼角有些泛紅,他夾了塊回鍋肉配著飯大口咽下,“一天10塊哪里夠,再多給點錢,我也愿意!”
與湯學貴同樣享受送餐服務的,還有家住飯店對面的羅文玉。
羅文玉家窗戶正對著飯店飯廳,老人的女婿特意拉了一根繩子。飯點時,張成書便會把飯菜裝在食品袋子里,掛在繩上,隨后,大喊一聲:“羅老頭,吃飯了!”羅文玉便會收起繩子,準時接收飯菜。
在張成書心中,這些老人不僅是顧客,更是相伴多年的老朋友。這些年,除了送餐服務,她還幫老人們代繳水電費用、協助就醫,甚至是幫忙料理后事。老人們也信任她,因為有了這樣一間充滿人情味的小店的存在,村里不再有孤獨無助的留守老人,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更近了。
2020年,付出不求回報的張成書榮獲了“重慶好人”稱號。
被她善良影響的,不只是村里的老人,她的五個子女也都是熱心腸的人。
“不管我干什么,他們都支持我,一有空就回來幫我,但是我現在也老了,不得不考慮飯店后續經營的問題,我舍不得這些老人,我希望大家都有飯吃,能好好吃飯。”張成書的煩惱被三女兒周詩凈看在眼里,慎重考慮后,她決定返鄉接過母親的“接力棒”,將善意傳下去。
這兩年,周詩凈便跟在母親身邊,從買菜到待人接物,將每一位老人的喜好和身體狀況都記在心里,照顧好每一位前來搭伙的老人。
“這兩年,媽媽經常說,對這些老人要包容,要將心比心,更要堅持,我不會辜負媽媽這么多年的付出,所以我一定會把她的這些老規矩傳承下去,有我在,這個‘虧本食堂’就能一直開下去。”如今,飯店里搭伙老人的情況周詩凈已經如數家珍,食堂里總會聽到她和張成書一樣爽朗的笑聲。
這份接力延續的善意堅守,是一場不為營利的漫長守護。張成書和她“虧本食堂”的故事還在繼續,由她點燃的溫暖燈火,也將在村子里,長明不熄。
責任編輯:常涵笑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