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梁:“藝起鄉約”潤鄉土 文旅志愿服務為鄉村添活力
2025-10-17 06:00:00 來源: 銅梁區融媒體中心
在銅梁的古街院壩、景區角落與鄉村田野間,一支支文旅志愿服務隊伍活躍其間——他們或是用金錢板唱響文明新風的“百姓名嘴”,或是為游客排憂解難的“三員”響應者,或是給鄉村老人送去歡笑的文藝志愿者。
近年來,銅梁區以“藝起鄉約”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志愿服務項目為核心,串聯起文明引導、文化惠民服務、紅色基因傳承等多元實踐,用志愿服務的“溫度”激活文旅融合的“熱度”,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活力。
精準對接需求,構建服務新格局
“藝起鄉約”項目自啟動以來,始終堅持“高位統籌、精準施策”的工作思路,由銅梁區文化旅游委牽頭,聯動民政等部門及28個鎮街,整合區內文化協會、專業社工與志愿者力量,構建起“多部門協同、全資源整合、廣群體覆蓋”的工作機制。項目團隊深入基層開展需求調研,重點聚焦老年、未成年及殘疾等特殊群體的文化需求,制定“菜單式”服務清單,明確以安居鎮為示范點、輻射全區的工作路徑,確保服務供給與群眾需求精準匹配。

“我們不僅要把文化服務送到基層,更要送到群眾心坎上。”銅梁區文化旅游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通過整合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資源,聯動“百姓名嘴”宣講團、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等專業力量,形成“政策宣講+藝術培訓+文藝展演+便民服務”的綜合服務模式,讓文化惠民從“廣覆蓋”向“高質量”升級。
文化惠民進萬家,文藝輕騎兵送歡樂
“居民朋友、游客朋友,今天我要講的是安居‘重慶好人’趙金秀的故事……”每到節假日,在安居鎮翰林酥店鋪門口,身著長衫的“百姓名嘴”肖剛就會敲響金錢板,清脆的節奏與生動的講述很快吸引了大批觀眾。這支由曲藝家、道德模范、基層干部組成的文藝“輕騎兵”,用金錢板、快板、評書、小品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社區、鄉村、企業開展宣講1500余場次,受益群眾超8萬人次,將黨的方針政策、身邊好人故事送到基層一線。

在“藝起鄉約”項目框架下,文化惠民服務更趨常態化。通過暑期農民畫培訓班、寫生采風、“農耕記憶”美術攝影大賽等,群眾文化創作熱情得以激發。全區28個鎮街敬老院迎來“情暖敬老院”巡回展演,2025年已完成14場演出,計劃全年開展30場,讓鄉村老人感受文化溫暖。
此外,銅梁區圖書館推出“小龍人‘銅’讀一本書”“童學閱中華”等活動,銅梁區文化館開設書法、中國舞等暑期免費培訓,銅梁區博物館開展“‘暑’食綠豆”等二十四節氣自然教育活動,形成“周周有活動、月月有精彩”的文化氛圍。
紅色志愿傳基因,鄉村振興添動力
在邱少云烈士的故鄉少云鎮少云村,紅色志愿服務成為鄉村振興的“精神引擎”。村里打造“邱少云烈士紀念館+邱少云故居”紅色教育模式,入黨宣誓、祭掃緬懷等活動場次較試點前增加74.5%;文旅志愿者擔任紅色講解員,為游客講述烈士事跡,傳承英雄精神。

同時,村黨支部組建“少云黨員先鋒隊”,整合黨員院落長、民兵隊、文藝隊等力量,開展“三亮三比”行動。黨員邱明秀帶頭流轉土地,帶動群眾參與村集體產業發展,通過“國有平臺+村集體+農戶”模式,發展稻魚養殖、光伏農業等產業,讓村民年均分紅超61萬元,實現“紅色引領+產業振興”雙促雙贏。
群眾點贊暖人心,志愿服務成亮麗名片
“參加農民畫培訓后,我學會了用畫筆描繪家鄉的變化,特別有成就感!”安居鎮群眾王英的話,道出了眾多參與者的心聲。如今在銅梁,越來越多的群眾從文旅志愿服務的“受益者”變為“參與者”——臨街商戶主動加入文明實踐點服務,村民自發組建文藝隊伍,青少年爭當紅色講解員,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圍。
鎮街干部們表示,文藝志愿項目有效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不僅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培育了文明鄉風。志愿者們則在服務中實現了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展現了新時代雷鋒精神。
“下一步,銅梁區將著力完善文旅志愿服務的長效機制,通過‘線上+線下’融合模式,拓展文化惠民的內涵與形式,提升服務覆蓋面和實效性,讓志愿服務成為龍鄉文旅融合的‘生動名片’,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文化力量。”銅梁區文化旅游委相關負責人說。
(記者 李慧敏)
責任編輯:王婷婷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