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難題變幸福選擇題 重慶人“健身去哪兒”不再愁
2025-10-14 15:39:46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首席記者 陳美西)重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平方米。這一數據指標完成情況如何?今(14)日,在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重慶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成效新聞發布會上,市體育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石強楨介紹相關情況。
“體育設施是促進全民健身的重要支撐,也是市民朋友非常關心的民生實事。”石強楨說,“十四五”期間,重慶緊盯群眾關心的“健身去哪兒”這一難題,多措并舉全力推進體育設施的規劃和建設,全市體育設施供給實現跨越式發展,提前四年完成了規劃目標任務。截至2024年底,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已達3.21平方米,這一數據西部領先、全國前列,群眾健身的“獲得感”和“便利性”顯著增強。主要做法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通過加強頂層設計,繪就體育設施“新藍圖”。重慶出臺了多項政策文件,解決體育設施建設的堵點,包括明確各級設施配置“硬指標”,精準鎖定區縣大型場館短板弱項,避免盲目重復建設,統一全面健身場地設施建設規范。通過以上舉措構建起“層次分明、功能完備”的規劃、標準和政策體系,讓設施建設有據可依、有章可循。
第二個方面,通過整合各級財政投入,構建健身設施“幸福圈”。積極爭取中央專項資金支持建設體育公園、全民健身中心和社會足球場等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項目;按照“公益體彩”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宗旨,充分利用市級和區縣留存體彩公益金支持建設市民健身房、鄉鎮健身廣場、社區多功能運動場、農民體育更新工程、智慧健身長廊和全民健身步道等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設施項目。
通過這些舉措,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計建成體育公園107座、健身步道12395條、鄉鎮健身廣場441個、農民體育工程8858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更新項目885個、智慧健身長廊58個、市民健身房23個、社區健身中心536個、社會足球場1147塊。這些修建在“家門口”的體育場地設施,讓群眾健身基本做到“抬腳就到”。
石強楨表示,下一步,重慶將繼續聚焦群眾需求,持續優化設施布局,加大建設力度,提升設施供給,讓“健身去哪兒”成為廣大群眾的“幸福選擇題”。
相關鏈接:
責任編輯:李茜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