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華龍網 李文科 梁浩楠
聽新聞

第1眼TV-華龍網訊(記者 梁浩楠)10月14日,“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重慶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成效新聞發布會上,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鄒瑜介紹,重慶在國務院安全生產專項考核中多次獲評“優秀”等次,2023年排全國第8位,2024年排第6位,整體實現西部領先、全國進位。
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是重慶應急管理部門組建以來實施的第一個五年規劃。規劃中各項主要指標提前完成,全市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向好,連續5年實現事故起數和亡人數雙下降。自然災害方面,平均受災人次、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因災直接經濟損失“三個下降”,分別比“十三五”時期下降了20%、65.4%、29.8%;成功應對2022年極端高溫、2023年歷史極端強降雨、2024年持續高溫等極端災害。
五年來,風險防范更精準,群眾生產生活更安心。
重慶積極推進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排查道路交通、建設施工、危險化學品、燃氣等重點行業領域重大隱患56719個、已整改55887個,整改率達98.5%。重慶首次實施全市自然災害風險普查,收集了超過1100萬條海量數據,生成了超過5600張精細化的風險評估與區劃圖,形成“風險地圖”,有多少風險、分布在哪里,一目了然。
另外,重慶集中開展電動自行車、燃氣、水毀工程、地質災害等專項整治,全力消除群眾身邊的各類安全隱患;實施中心城區跨江大橋安全防護提升項目、三峽庫區綜合應急救援中心等37個重點項目,提升安全防范能力。同時加強智能化監測預警,建成危化品全鏈條安全監管、森林防火監測預警等8個系統,全天候監測風險;創新實施自然災害分段分級分類分層預警響應機制,按時間分階段預警,按嚴重程度定響應級別,按災害類型找負責部門,預警實現了“個性定制”,讓大家知道如何應對。
五年來,救援處置更專業,群眾生命安全有保障。
在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基礎上,重慶構建具有重慶辨識度的梯次救援力量體系,重組市級力量,組建市專業應急救援總隊、市航空救援總隊,培育發展危化、礦山、工程搶險等8個行業的13支專業救援隊伍,全覆蓋組建區縣隊伍和鎮街隊伍,引導建設、規范管理曙光和華巖石等45支3900余人的社會救援隊伍。形成市域內“航空救援1小時抵達—地面救援30分鐘到達—群防員10分鐘反應”的快速應急能力。
五年來,數字應急更智能,城市安全更可控。
重慶給應急管理裝上“智慧大腦”,完成系統門戶和數據底座建設,實現應急管理部和市級相關部門數據“無縫對接”,打通數據壁壘,打造數字底座;實戰運行自然災害防減救、安全生產智管、應急指揮智救等3大綜合場景,工貿安全在線、九小場所安全智管等20余個子應用,實現“一屏觀全域、一網連全市、一腦統全局”,讓市域安全“可感、可視、可統、可防、可救”,推動全市應急響應速度提升3倍。
五年來,保障體系更全面,救災救助更暖心。
重慶修訂《重慶市安全生產條例》等5部地方性法規,發布103項重慶市安全生產領域地方標準,讓安全管理有了“硬標尺”。重慶救援能力也跟著“升級換代”,“十四五”期間新配備應急救援裝備較2020年底增長70%,“基層第一道防線”越守越穩;健全救災資金預算預撥和快速響應機制,汛前提前將救災資金預撥到各區縣,保障災害發生后迅速調配資金,緊急調撥救災物資23.26萬件,有效保障了受災群眾基本生活。
五年來,社會共治更協同,安全環境共守護。
重慶用好基層力量,依托黨建統領“141”基層智治體系,配齊基層應急管理和救援專職人員,102萬災害應急責任人、12.8萬網格員、2.3萬信息員,就像城市的“神經末梢”堵住風險漏洞;出臺安全生產舉報和地質災害報告獎勵制度,鼓勵企業員工和社會公眾參與查找隱患,“十四五”以來共收到舉報案件91070件,發放獎勵金529.76萬元。
此外,重慶廣泛宣傳普及安全知識,持續開展“防災減災周”“安全生產月”等活動,搭建安全知識傳播與實踐平臺,推進應急科普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增強群眾自救互救能力。全面推廣安全生產責任險和自然災害巨災險,工貿、危化、非煤礦山、煙花爆竹4個直管行業覆蓋率達到100%,給安全增加了一把“保險鎖”。
鄒瑜表示,這五年,全市應急工作者凝心聚力、勇擔使命,努力推動“十四五”規劃落地見效,交出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答卷”,下一步將持續推進應急管理體系現代化,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相關鏈接:
分享成功
相關推薦
參與評論積分 龍珠商城兌好禮
打開第1眼TV-華龍網查看全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