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荊竹村:從“空心村”到“世界最佳旅游鄉村”
2025-10-13 20:14:00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記者 曹建)武隆區仙女山街道荊竹村地處典型喀斯特地貌區,海拔800至1300米,森林覆蓋率達75%,生態資源豐富,卻曾因土壤貧瘠、石漠化嚴重、基礎設施薄弱、產業融合度低等因素成為“空心村”。如今,荊竹村積極踐行“兩山”理念,通過生態旅游帶動三產融合,探索出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成功蛻變為聯合國“世界最佳旅游鄉村”。目前,該村年接待游客130萬人次,綜合收入近1億元,2024年村民人均收入達25570元。
“蝶變”之路是如何走出來的?答案藏在“機制改革”“生態保護”“文化賦能”和“產業融合”這幾個關鍵詞里。
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機制,荊竹村盤活閑置農房40余處,150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創業,形成“強村公司+聯盟+農戶”利益共同體。堅持“微改造”理念,不搞大拆大建,用藝術手法還原生態底色,獲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高度評價“以現代創意活化傳統鄉愁”。同時,運用數字治理理念,將預警感知設備、“十戶聯防”措施運用于森林、環境保護,推動形成“村民守護生態—生態吸引游客—游客反哺村民”的閉環生態經濟鏈,全村森林覆蓋率穩定在75%。
在生態保護方面,荊竹村系統推進生態治理,將“生態就是寶,丟了再難找”寫入村規民約,組建護林員隊伍,建立環保聯防制度,安裝20多個森林防火、亂倒垃圾預警感知設備,實現山水林田一體化保護。投資1341萬元實施生態治理項目,撫育改造林木2000余畝,修復裸露山體500余畝,推廣生態養殖及糞污處理模式,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率均達100%。
文化賦能方面,荊竹村注重活化鄉愁與挖掘文化內涵。保留石墻、灰瓦、木窗等傳統建筑元素,將烤煙房改造為“無有圖書館”、老祠堂變身懸崖餐廳、夯土墻變成老茶社,形成“荊竹八景”。同時,組建非遺傳習所,建設非遺展覽館,開發文創產品,打造“武隆山禮”品牌。此外,還舉辦高山水果采摘節,實施“與村”計劃,組建仙女山鄉村大學城,打造高校創業、寫生基地,形成“藝術+生態”IP。
產業融合方面,荊竹村聚力文旅產業,建成“歸原茶館”“芷芯堂”等鄉村特色建筑,打造歸原小鎮,2025年上半年實現旅游收入近2000萬元;開發研學課程、戶外運動等項目,年吸引游客10萬余人次。升級農旅產業,構建“企業+產業+旅游”發展模式,發展高山特色果蔬4000余畝,實現年產值近5000萬元。壯大集體經濟,成立全民參股的強村公司,組建“鄉宿聯盟”,引導農戶改造閑置房為民宿,提供床位730多張。2024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152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5%。
目前,荊竹村成功創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榮獲首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重慶市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五星級示范村”,80%以上的村民吃上“旅游飯”。同時,創新實施“四民興村工程”人才振興模式,建成向仲懷院士工作站,聯合10所高校共建“鄉村大學城”,吸引2000余名大學生到村實踐、20余名專家教授來村獻計獻策;認證榮譽村民6名、新村民700余名、云村民5000余名,孵化企業40余家,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00余名,使“空心村莊”變為“就業高地”。《荊竹村“一二三產+旅游”助推鄉村蝶變》案例入選世界旅游聯盟——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案例及全國文化和旅游賦能鄉村振興“十佳”案例,被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評為“世界最佳旅游鄉村”,實現了從“貧困山村”到“最佳鄉村”的華麗轉身。
責任編輯:董霞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