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華龍網 石濤 李舒
聽新聞
第1眼TV-華龍網訊(李舒)“十四五”期間,重慶在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中,有哪些好的舉措和成效?
10月13日,在“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重慶城市治理高質量發展成效新聞發布會上,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長林立回答記者提問。

林立介紹,重慶作為超大城市,建筑垃圾與生活垃圾產量巨大。“十四五”期間,重慶堅持系統治理、分類施策,在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治理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建筑垃圾治理方面,重慶圍繞“怎么減量、怎么運輸、怎么處置”三個關鍵環節,推動全鏈條閉環管理。

首先,從源頭減量入手。重慶嚴格控制土地開發強度,推廣“少挖少填、挖填平衡、就地利用”的施工方式,鼓勵工地內部實現土方平衡。同時,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從源頭上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今年上半年,全市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經突破了40%,建筑垃圾就地處置率也提高了5.5個百分點。
其次,在運輸環節加強管控。重慶更新了建筑垃圾運輸車輛的密閉標準,嚴把工地出口關。還專門打造了“工程渣土治理利用”數字平臺,用“電子渣票”串聯起出渣工地、運輸車輛和消納場所,實現全過程可追溯。到目前為止,已累計核銷電子渣票超過100萬張。通過持續強化執法,建筑垃圾違規運輸案件下降了62%,沿途撒漏問題也明顯改善。
在末端處置上,重慶加快設施建設。“十四五”以來,全市累計建成各類處置設施360座,其中資源化利用設施65座,目前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已經達到68%,超過三分之二的拆除垃圾、裝修垃圾等實現了變廢為寶,末端處理能力基本滿足實際需求。
在生活垃圾治理方面,面對全市日均約2.6萬噸的生活垃圾產生量,重慶積極引導廣大市民共同參與,推動從“扔垃圾”向“分垃圾”到“再利用”的轉變。
在市民參與環節,全市5.2萬個垃圾分類投放點配備了視頻監控、語音提醒等設備,還設置了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箱,讓大家從“隨手扔”變成“掃碼賺”。在轉運環節,全市生活垃圾日轉運處理能力達到4.53萬噸。中心城區還創新建立了“社區收集—片區轉運—樞紐配送”三級分流體系。比如渝北區夏家壩轉運站,就通過數字孿生平臺實現可視化調度,對人、對車、對物進行全方位管理,運輸效率提升了3倍以上。
在資源轉化環節,洛磧資源循環利用基地,每年能將96萬噸廚余垃圾轉化為1.3億度綠電,部分垃圾還能變成有機肥和再生塑料,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
相關鏈接:
分享成功
相關推薦
參與評論積分 龍珠商城兌好禮
打開第1眼TV-華龍網查看全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