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智慧、更安全、更宜居 重慶城市治理“十四五”交出亮眼答卷
2025-10-13 10:37:56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李舒)10月13日,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十九場),介紹“十四五”時期重慶城市治理高質量發展成效。
“這五年,我們努力讓這座擁有3000多萬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運行更智慧、更安全,生活環境更便捷、更宜居。”會上,市城市管理局局長肖慶華介紹,較“十三五”末,城市供水能力持續增長30%,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提高至86%,城市管理有24項指標提前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
重點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智慧治理讓城市更“聰明”,市民辦事更省心。
五年來,重慶堅持整體智治,全面提升城市便民服務效能。
創新打破壁壘,協同治理提速。2024年,重慶創新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共同負責的重慶市城市治理委員會,形成“全市一盤棋”城市治理格局。建成了城市運行管理服務體系,整合了市區兩級2200多個專業處置部門,實現了對路燈、橋梁、環衛作業等核心業務的智能化監測和統一管理。根據熱線網絡民生訴求報告顯示,市容環境衛生、市政基礎設施、城市管理秩序類事件受理總量較“十三五”時期下降50%,按時辦結率達97%以上。
聚焦數字賦能,解決身邊難題。重慶率先制定并實施人工智能賦能城市治理行動計劃,為全市2.3萬個窨井蓋裝上“智慧芯”,實時采集上報井蓋位移缺失、主體破損等告警信息,迅速響應處置,保障市民腳下安全。同時,上線“渝城便民”小程序,匯聚全市近萬個停車場、7000多座公廁、近1900個公園、700多個直飲水點詳細信息,繪就便民生活“一張圖”,讓市民日常生活便利性大大提高。
推廣智慧監測,防患于未然。重慶創新開展城市運行風險清單管理試點,對水、電、氣、通訊、橋梁、隧道、軌道等城市“生命線”進行數字化改造,數字化管理率近70%,能第一時間感知風險、下達指令,迅速處置。此外,重要管網可以實現感知管道壓力、流量,對水管爆裂、燃氣泄漏等風險實現自動預警。中心城區24座跨江大橋已全部納入24小時在線監測系統,橋梁結構設施安全更加精準可控。
——安全韌性筑牢城市“生命線”,守護市民安全感。
五年來,重慶堅持底線思維,全力保障城市安全平穩運行。
通暢道路,出行更舒適安心。聚焦市民反映強烈的道路坑洼、人行道不暢等問題,重慶重點整治陡坡、急彎等特殊路段,強化防撞設施和路面修復,集中整治道路1086公里;還通過修復破損路面、優化無障礙通道等方式,精細化提升人行道2900公里,讓市民和游客能更順暢、更舒適、更安全地體驗山城獨特的魅力。
保障供水,守護城市生命線。圍繞“量足、質優、安全”的目標,重慶著力提升供水保障水平。五年間,全市共新建改造水廠29座,更新老舊管網2240公里,日供水能力增長至871萬噸,足以滿足重慶地區所有家庭超過三周的用水需求;更新改造居民小區二次供水設施,推動中心城區96%的居民小區實現專業化運維,惠及40余萬住戶。同時,重慶還建立市、區、廠三級水質監測體系,常態化開展全覆蓋水質抽檢,確保自來水水質綜合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
變廢為寶,環境優資源興。“十四五”期間,全市生活垃圾城鄉一體收運處置體系全面構建,升級改造分類投放點5.2萬個,配齊5800余輛運輸車,全市生活垃圾日轉運處理能力達到4.53萬噸;新增生活垃圾處置設施30座,日處理能力增加8040噸。全市已實現生活垃圾全量焚燒發電、原生垃圾“零填埋”,年發電量超過33億度,相當于滿足百萬家庭一年的用電需求。
明燈璀璨,夜行安全景更美。重慶建成市級照明集中控制平臺,保障了“兩江四岸”核心區燈光秀的精準呈現和重大活動的圓滿舉辦,推動山城夜景成為重慶享譽中外的獨特城市名片。新改建節能LED路燈25.5萬余盞,年節電超2億度,動態消除城市道路照明暗區1萬余處,讓市民夜間出行更安全、更安心。
——宜居環境精繡家園畫卷,提升生活幸福感。
五年來,重慶堅持綠色發展,努力營造宜居宜業美好家園。
全力護綠,守住綠色生態紅線。重慶建成川渝鄉土植物種質創新與利用市級重點實驗室,通過見縫插綠、留白增綠等方式,推進全市城區1506處坡坎崖美化和810處街頭綠地提質,讓人居環境更加賞心悅目。同時,完成100個永久綠地保護確認、2527個現狀綠地綠線劃定,對3572株古樹名木“一樹一策”管護,讓古樹名木成為有記憶的地標、可觸摸的歷史。
推窗見綠,身邊有景可憩。重慶大力拓展綠色空間,打造特色花境396處,完善綠道563公里,全市“十四五”期間新增城市綠地7273萬平方米。推窗見綠、出門進園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小設施大關懷,煙火氣里顯溫情。“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在規范管理的前提下,重慶合理設置臨時占道攤區。同時,重慶下大力氣解決民生“小難題”:新改建公廁2042座,新增錯時共享停車位5.2萬個,建設“勞動者港灣”731座,為環衛工人、快遞小哥等戶外勞動者提供歇腳、飲水、充電等便利便民服務。實實在在地緩解了市民“如廁難、停車難、休憩難”的困擾,傳遞著城市的溫情與關懷。
相關鏈接:
責任編輯:李茜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