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2025屆畢業生就業服務“不斷檔” 多措施推動2026屆畢業生就業 在渝高校促就業“兩頭并進”
2025-10-13 06:18:29 來源: 重慶日報

西南政法大學舉行二○二六屆畢業生秋季首場大型雙選會。(受訪者供圖)
記者從多所在渝高校了解到,自9月開學以來,各高校促就業工作“兩頭并進”,在保障2025屆畢業生離校后就業服務“不斷檔”的同時,通過組織各類大小型雙選會、訪企拓崗、用好校友資源等措施,推動2026屆畢業生和2025屆還未就業畢業生順利就業。
未就業畢業生群體
在微信群中被“置頂”
“合川這場招聘會正在火熱進行中,參會企業100余家”“重慶某人力資源管理有限公司招聘一批外派輔警崗位”……近日,重慶工商職業學院就業創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鄭躍軍打開微信里置頂的群——“2025屆就業信息聯絡員群”,連發了好幾條就業信息。
鄭躍軍介紹,截至目前,5848名2025屆畢業生中,還有小部分還未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學校就業創業指導服務中心為此專門在各畢業班安排一名聯絡員,建了一個微信群,互相分享來自各個渠道的就業信息,讓2025屆畢業生順利就業擁有更多的選擇。
重慶大學職業就業中心副主任王鵬飛介紹,針對2025屆已畢業離校但還未就業的學生,學校也建立了微信群,不間斷推送優質崗位信息;同時廣泛收集“國聘行動”、基層就業項目、地方公職類招錄等信息,挖掘整合校友、合作單位資源,累計推送1000余條就業信息,提供崗位1.2萬余個。
重慶公共運輸職業學院今年的4000余名畢業生中,還有少量學生未順利就業。該校招生就業處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陳香介紹,學校定期對還未就業學生進行情況摸排,并收集當前就業市場中與學校開設專業比較匹配的招聘崗位,優先向還未就業的2025屆學生推薦。
重慶交通大學招生就業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學校建立了未就業2025屆畢業生QQ群,各學院每周至少聯系一次未就業2025屆畢業生,為有就業意愿的畢業生提供崗位推薦等服務。自7月以來,通過線上雙選會和就業推薦,已促成50余名學生順利上崗。
“走出去”和“引進來”
大小招聘會每周不斷
來自16個省(直轄市)的196家用人單位現場攬才,提供5000多個崗位,吸引本、碩、博各層次3000余名學生到場參加……近日,西南政法大學率先舉行了2026屆畢業生秋季首場大型雙選會。
記者從現場了解到,為提升畢業生求職競爭力,該校專門邀請5位校外職業指導專家現場“坐診”,為畢業生們在簡歷優化、面試技巧、職業選擇等方面,提供一對一指導。
隨著9月秋季開學,一年一度的秋招也正式啟動,大小招聘會每周都有。
9月21日,重慶科技大學在學校官微發布的本學期第三周招聘活動預告顯示:一周內,學校舉行線下雙選會3場、現場宣講會27場。西南大學于9月26日舉辦2026屆秋季“名企優崗川渝行”校園巡回雙選會,重慶文理學院將于10月23日舉辦2026屆畢業生秋季大型雙選會,重慶大學和重慶交通大學也將于10月16日、10月28日舉行2026屆畢業生秋季大型雙選活動。
重慶交通大學招生就業處副處長袁理介紹,該校除了把用人單位“請進來”,“走出去”訪企拓崗的步伐也一直沒有停下。暑假以來,該校先后組團赴上海、江蘇揚州、湖南長沙等地,走訪政企單位、人社部門以及和學校專業緊密結合的行業企業60余家,深入對接人才培養、畢業生就業等具體事項,邀請各單位來校開展招聘活動。
西南政法大學學生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學期,學校將加強校企合作,通過邀請企業進校開展講座、實訓項目等多元化的方式,讓學生提前熟悉企業運作,也讓企業能發現潛在人才。同時,充分挖掘校友資源,引入優質校友單位,為畢業生拓寬就業渠道。
專家建議“知己、知彼”
要讓簡歷與崗位“適配”
畢業生如何把握住秋招機遇?各高校就業專家紛紛給出建議。
王鵬飛提出,2025屆還沒就業的畢業生應該適當調整就業預期,考慮“先就業再擇業”,尤其是關注新興產業;拓展就業崗位信息渠道,充分利用好政府部門的相關政策和就業服務平臺。
“積極主動是打開機會之門的鑰匙。”重慶理工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李嵐表示,2025屆還沒就業的畢業生應保持信心,積極行動,關注各大院校雙選會信息,并根據自身專業和能力優勢,找準目標主動求職。
針對2026屆畢業生,王鵬飛建議應該做好以下準備:分析自己的興趣、價值、能力,制定職業目標,精心制作求職簡歷;主動了解、收集行業信息和崗位信息,積極參加意向宣講。
李嵐提出,要“知己、知彼、適配”。“知己”就是要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長和擁有的技能,尋找求職的目標方向;“知彼”則是用心解讀目標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與自己的能力進行匹配;“適配”在求職面試中十分重要,校園里的經歷,如社團、課程作業、競賽等,稍作轉化就能匹配用人單位的崗位要求。
“關鍵是要寫清楚‘你做了什么、用了什么技能、有什么結果’,而不是只寫‘參與了什么’。”李嵐表示,要將經歷寫具體,并挖掘出與崗位能力的聯系。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志峰
責任編輯:張炬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