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經開區打造現代化產城融合典范
2025-10-13 06:00:00 來源: 看萬州
在經濟建設中擔當重任的萬州經開區,始終將提升產業能級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正大力實施強產興城提速行動。
近日,記者走進辣椒科技產業基地項目建設現場看到,一棟棟廠房拔地而起,多層框架結構輪廓顯現,工人們或搭設腳手架,或支護模板,或綁扎鋼筋,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撲面而來。
落戶萬州經開區高峰園的該項目,總投資10億元,規劃建設年產15萬噸辣椒醬生產線、2.4萬噸休閑烤魚食品生產線、3萬噸豬油精煉生產線。
抬眼望去,偌大的工地上塔吊有序轉動,腳手架層疊林立,鋼筋切割聲與金屬敲擊聲交織混響,合奏出大干快干的激昂樂章。
“目前,我們已完成5#、6#、7#廠房主體建設,1#綜合樓基礎施工,正進行2#、3#廠房第2層主體建設,計劃明年3月底前完成綜合樓和生產廠房裝修及設備安裝,明年7月底前正式投產。”項目業主重慶美人椒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雷雨凱說。
他表示,辣椒科技產業基地項目建成達產后,可實現年營業收入約15億元,提供就業崗位約500個,將整合辣椒種植、加工、倉儲、銷售等環節,構建形成辣椒全產業鏈集群,為萬州發展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注入新動能。

為何選擇入駐高峰園?在雷雨凱看來,萬州經開區日臻完善的產業配套和公共服務,讓公司堅定了扎根這片投資興業熱土發展的信心決心。
把目光轉到高峰園保障性租賃住房內的萬州人才公寓,但見高樓錯落有致,小區環境優美,羽毛球場、乒乓球臺、健身步道等休閑設施一應俱全。“每套公寓內沙發、電視機、空調、冰箱、洗衣機和廚房三件套等配備齊全,可以實現拎包入住。”萬州經開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萬州人才公寓物管負責人冉茂源說。
自建成投用以來,萬州人才公寓廣受企業人才青睞。“我們近期修訂了公寓管理辦法,拓寬了配租對象,明確了安居補貼標準,簡化了申請流程。”萬州經開區財務局工作人員陳興梅表示,將致力于創造良好環境,讓入住公寓的人才生活得安心舒心,在經開區這片沃土上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記者獲悉,“十四五”以來,萬州經開區空間布局持續優化,基礎設施全面升級,產城融合不斷深化,平均每年拓展城區面積約1平方公里,累計建成保障性住房20萬平方米,建成萬二中高峰校區、三峽醫專高峰校區一期等教育配套項目,穩步推進三峽醫專附屬人民醫院和上海醫院建設,建成白巖寨公園二期、經開大道節點綠化等景觀綠化68萬平方米,園區綜合承載能力和宜居宜業品質大幅提升,成為近悅遠來的企業樂園。

“我們將按照區委六屆七次全會部署,以高水平規劃為引領,全面提升園區空間承載效能、樞紐鏈接能級和產城融合水平,打造宜居宜業區域,為助力全市重要城市副中心建設貢獻更大力量。”萬州經開區有關負責人說。
該負責人表示,萬州經開區將認真貫徹落實全會精神,錨定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目標,以產興城、以城促產,努力打造產業高度集聚、園區功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治理智慧高效、人文活力迸發的產城融合新區。
如何在產城融合上樹立典范?萬州經開區將多措并舉,補齊基礎配套短板、城市品質短板、發展空間短板,不斷提升園區公共配套服務能力,加快形成生產集約、生活宜居、生態優美的功能承載區。
構建多元融合空間格局,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理念,開展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協同規劃,系統優化產業、居住、公共服務、交通、綠化五類用地布局,推進園區人才社區和產業社區建設,滿足多元化居住需求,切實提升生態空間品質。

強化園區對外交通聯系,開展園區與城區、港口、鐵路之間交通聯系通道的前期研究與預研預控,著力完善新田港區物流配套基礎設施,促進長江南北兩岸產業空間協同發展與港產城深度融合。完善園區內部路網結構,穩步推進靈鳳片區道路建設,結合產業拓展需求,適時啟動五橋至長嶺、姜家至興隆、姜家至二屯片區等連接道路建設。增強市政設施配套能力,有序推進九龍片區、玉城片區、高峰核心區雨污管網改造提升和高峰污水處理廠一期提標工程,加速實施靈鳳片區、姜家片區供水管網工程以及新田園自來水廠擴容工程。

塑優全維功能服務體系,建成三峽醫專附屬人民醫院和上海醫院,推動重慶三峽職業學院高峰校區、重慶安全技術職業學院高峰校區建設,提升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能力。完善生活配套功能,圍繞職住平衡目標,依托現有保障性住房、人才公寓和標準廠房等現有條件,打造15分鐘產業型生活圈試點,實現基礎生活需求步行15分鐘全覆蓋,促進宜居宜業典范成型。
“產業是高水平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支撐。”該負責人表示,萬州經開區將聚焦產城融合做文章,圍繞全區“3233”現代制造業體系發力,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為抓手,推動先進材料、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醫藥化工三大主導產業成勢延鏈,食品及農產品加工、新型能源兩大特色產業聚勢躍升,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起勢破局,為建設全市重要城市副中心挑起高質量發展“大梁”。

重慶三峽融媒體中心記者 解書睿
責任編輯:劉思利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