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華龍網 唐雨 李一鳴
聽新聞
第1眼TV-華龍網訊(記者 唐雨)近年來,重慶聚焦調解“數智化”建設,通過AI賦能,不斷提升調解服務能力。在做好人民調解工作方面,重慶還有哪些具體舉措,又取得哪些成效?

10月11日,在“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重慶司法行政高質量發展成效發布會上,市司法局局長種及靈對此問題進行了相關解答。

種及靈介紹,五年來,重慶深化“楓橋經驗”重慶實踐,調群眾煩心事、解百姓心中愁,全市共建成1.3萬余個人民調解組織,調解員達到5.7萬人,五年共辦理人民調解案件263.3萬件。具體來講,市司法局在工作中主要抓了三個方面的重點。
融網進樓,讓調解人員在身邊。市司法局在各小區、村組、網格和樓棟都建立了調解小組,選聘律師、退休法官、退休民警、退休司法行政工作人員等擔任調解員,通過主動排查、接受群眾申請、辦好委托移送等方式,把糾紛解決在家門口。比如,江津區組建了2276個網格調解團隊,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永川區青峰鎮推行“鄰長制”,鄰長第一時間發現矛盾、調解員及時介入化解。截至目前,在全市1.1萬個村(社區)共設置調解小組6.5萬個,讓群眾真正體會到了“糾紛有人管、矛盾就地解”的安全感。
數字賦能,提高糾紛化解質效。市司法局開發了“重慶調解在線”數字應用,設置AI智慧調解室等功能,大大降低了人為因素的干擾、提升了解紛的公正性。比如,南岸區調解員通過“重慶調解在線”中的“AI智慧調解室”功能,自動生成調解協議,得到了雙方的一致認可,不到兩個小時就化解了一場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的物業糾紛。2024年7月“重慶調解在線”上線以來,線上辦結糾紛64.3萬件,調解效率提升了50%以上,讓群眾真正體會到“調解不出門、糾紛指尖消”的便捷感。
多重保障,讓調解協議能兌現。市司法局建立了“司法確認+公證賦強+仲裁裁決+回訪督促”多重機制,確保調解協議兌現到位。協議達成以后,群眾可以申請法院司法確認,也可以申請公證、仲裁機構出具公證書和仲裁裁決書,保證調解協議的執行效力。通過對可能反悔的案件跟蹤回訪,督促協議履行,真正實現案結事了人和。目前,全市調解協議履行率達99.93%,讓群眾真正體會到“協議不落空、公道在身邊”的獲得感。
相關鏈接:
分享成功
相關推薦
參與評論積分 龍珠商城兌好禮
打開第1眼TV-華龍網查看全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