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暖民心 江津區白沙鎮人大代表實干紓困
2025-10-10 09:50:04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通訊員 李琳卓)“老張,最近身體咋樣?媛媛上班還順利不?”國慶前夕,江津區第十八屆人大代表、白沙鎮人大代表李祥一行拎著月餅、大米等慰問品,熟門熟路走進灘盤社區脫貧戶張明華家。
屋內窗明幾凈,曾經因殘陷入困境的家庭,如今滿是生活的暖意——這溫馨場景,正是白沙鎮人大代表扎根一線,用真心辦實事、以實干破難題的生動寫照。
助就業暖民心,殘疾家庭迎來“新盼頭”
今年71歲的張明華,早年因傷致殘,多年來獨自拉扯養女媛媛長大。“我年紀大了干不動活,腿不方便也沒法種莊稼,家里全靠低保勉強維持,娃娃投了幾十份簡歷都沒回信……”回憶起過往的窘迫,張明華眼眶泛紅。區、鎮人大代表入戶走訪時,得知媛媛的就業難題后,李祥代表當場在民情日記本上寫下“優先幫媛媛找工作”,還特意標注“崗位需離家近,方便照顧老人”。
為了給媛媛匹配合適崗位,代表們帶著她的簡歷聯系了鎮里的零工就業市場,主動對接轄區診所、藥店等多家單位,反復向招聘方推薦媛媛“細心、有耐心”的優勢。
“李代表他們比我還上心,前前后后幫我推薦了5個崗位!”如今,媛媛成功入職一家診所當護士,每月能拿到2500多元工資。看著女兒有了穩定工作,張明華總跟鄰居念叨:“是代表們把咱的難處放在心上,才讓咱的日子有了奔頭!”
施多策紓困境,風雨家庭走出“陰霾天”
“何大姐,這是給欣怡買的筆記本,聽說孩子這次月考成績不錯!”離開張明華家,代表們又來到脫貧戶何沛芳大姐家,剛進門就被滿墻的獎狀吸引——那是孫女侯欣怡的“成績單”,也是這個家庭走出困境的“見證書”。
今年74歲的何大姐,人生接連遭遇重創:丈夫早年離世,去年兒子又因肝癌病逝,家里的頂梁柱接連倒塌。如今,僅靠兒媳每月2000元的工資,要養活一家四口,日子過得捉襟見肘。“兒子為治病花光了所有積蓄,還欠了不少外債。大孫子陽陽剛畢業沒工作,小孫女欣怡上中學要交學費,都不知道這日子該怎么扛下去。”說起最難熬的那段時光,何大姐用袖口擦著眼淚,聲音止不住地發顫。
早在一年前,區、鎮人大代表得知何大姐兒子的病情后,便立刻聯合幫扶人和社區工作人員上門,幫著整理病歷材料,還主動對接民政部門跑辦流程,僅用5天就完成了低保申請資料的遞交。更暖心的是,針對陽陽的就業難題,代表們量身定制幫扶方案——摸清陽陽的大學專業方向后,迅速對接相關行業企業,如今他已成為一名測繪員,每月能掙近3000元,成長為家里的“頂梁柱”。
前年,孫女欣怡憑借努力順利考上重點中學,消息剛傳到代表耳中,他們便第一時間聯動社區婦聯,忙著幫孩子整理材料申請“春蕾計劃-迪馬圓夢”行動資助。最終,3600元學雜費補助穩穩落袋,覆蓋孩子三年學業。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天,何沛芳握著電話,聲音里滿是激動與感激:“代表同志,真是太謝謝你們了!”
聚合力固成果,代表筑牢脫貧“穩固墻”
自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開展以來,區、鎮人大代表們始終把群眾的“急難愁盼”揣在懷里、扛在肩上。面對殘疾、重病、留守困境兒童等特殊群體,代表們主動“認親”結對,推出“一對一”幫扶。誰家需要技能培訓,就協調專業機構上門教學;誰家缺米少面,就籌措物資送上門;逢年過節,還會帶著慰問品嘮暖心話,不是“走個過場”,而是真正坐下來聽群眾說心里話,幫著解決實際問題。
為了讓脫貧基礎更牢,代表們還牽頭搭建“幫扶聯盟”——聯合社區盤活閑置資源,對接轄區企業開發崗位,既幫脫貧戶“找到飯碗”解燃眉之急,又結合家庭實際出謀劃策,實實在在為群眾鋪就長遠增收路。
“群眾的笑臉,就是我們工作的最大動力。”江津區第十八屆人大代表鄒波的這句話,道出了所有代表的共同心聲。代表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用一件又一件“小事”,把初心寫在為民服務的路上,讓脫貧攻堅成果更堅實、更穩固,讓群眾的日子越過越有滋味、越過越紅火。
責任編輯:石月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