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學的是空乘專業(yè),卻成了一名手語輔警 他走進聾人的生活,去“傾聽”、“講解” 無聲世界的守護者
2025-10-09 06:07:34 來源: 新重慶-重慶晨報


9月的重慶,空氣里帶著初秋的清爽。在重慶市公安局沙坪壩區(qū)分局紅巖派出所一間特別的辦公室里,沒有電話鈴聲的嘈雜,也聽不到激烈的爭論,只有一雙手在空中舞動的韻律。
在重慶首個“無聲警務室”里,溝通不靠聲音,而是依靠手勢、表情和眼神傳遞。
陳浩南坐在辦公桌后,對著電腦屏幕飛快地打著手語。遠程幫一位聽障市民解決問題后,對方開心地握拳叩動大拇指,連聲說“謝謝”。陳浩南也笑著打出手語:“不客氣,謝謝你的信任!”
陳浩南,這個身高1米85,笑容爽朗的“00后”輔警擁有一項特別的技能——會手語。他用雙手去“傾聽”、去“解釋”、去“化解”聾人群體的煩惱與糾紛。
加入手語翻譯團隊
陳浩南是紅巖派出所的輔警,今年1月才入職。很少人知道,他大學學的專業(yè)竟然是空乘。
他和手語的緣分,源于一次軍訓。那天,重慶師范大學操場上驕陽似火,陳浩南在休息時,注意到隔壁隊伍有一群聾人同學,他們正用手語進行交流。陳浩南突然想到,如果學會手語,自己以后在服務乘客時,或許能有所幫助。于是,他鼓起勇氣走過去,用手機打字問其中一名女生:“我可以學手語嗎?”
女生微笑著點點頭,介紹他進入了“譯心”手語翻譯團隊。
學習手語并非易事。每個周末,他都要花四個小時反復練習,記熟每個手勢代表的含義。更大的挑戰(zhàn)出現(xiàn)在瓶頸期:當他自以為熟練了,聾人朋友卻說,“動作不標準,很亂,看不懂……”
這就如同跟別人說話時牛頭不對馬嘴,陳浩南感到很尷尬。
于是,他幾乎天天都“賴”在聾人朋友堆里,約他們吃飯、逛街、聊天。“大概花了半年時間,他們都有點煩我了,但我的手語卻突破了。”陳浩南笑著說,他的手語逐漸被更多人所認可,但朋友們卻有些詫異:一個空乘專業(yè)的大學生干嘛要學手語?
但他卻認為,手語作為聾人之間交際和思維的工具,不僅是一門具有語形、詞匯、語法的語言,還是走進聾人群體的一座橋梁。而他也在那段日子里,從一個內向的大男孩慢慢變得開朗、自信。
走進聾人“無聲世界”
對陳浩南來說,如果一開始學習手語只是為了掌握一項技能,但到后來卻更多成了一種責任。
大學期間,陳浩南的朋友圈里,聾人朋友越來越多。他發(fā)現(xiàn)這是一群非常可愛、率真的人,但有時也會遇到一些不便,需要“聽人”(聽力正常的人)的幫助。
憑著會手語的優(yōu)勢,他頻繁參與聾人志愿活動:陪同就醫(yī)、求職輔導、會議翻譯、協(xié)助報警……
有一次,他陪聾人朋友去醫(yī)院看病。除了聽不見,朋友還患有一種罕見病——管狀視野,視力只能看到正前方。為了讓他看清楚,陳浩南只能在光亮處慢慢打手語。整整四個小時,他一直陪在那位聾人朋友身邊。
“多虧了你,不然我一個人看病得多麻煩啊!”從醫(yī)院走出來,朋友打著手語不停道謝,陳浩南也因為能幫到他而開心。
原來,自己也可以成為別人生命里的一束光。那時,他才真正意識到,只要耐心地慢慢靠近,便可以打破語言的障礙。自此,手語成為了他生活中珍貴的一部分。
從普通志愿者到輔警
2021年,陳浩南參加志愿活動時,一位女民警注意到了他。此時,他已是手語團隊的骨干成員。
這位女警正是重慶知名的“手語民警”何巧。何巧看到這個男孩手語功底不錯,表情、姿勢豐富,很有親和力,便邀請他參與社區(qū)反詐宣傳和部分案件的手語翻譯工作。
在翻譯過程中,陳浩南發(fā)現(xiàn),聽障群體常因信息不對稱而輕信他人,極易成為電信詐騙的受害者。
如何利用自己的特長去幫助他們?這讓陳浩南心頭多了一份使命感。
2024年年底,得知紅巖派出所要招聘一名手語輔警的消息,陳浩南沒有猶豫就報了名。最終,他順利通過了層層考試和選拔,成了紅巖派出所的一名輔警。
穿上了制服,從志愿者到輔警,不僅是身份的轉變,更是責任的升華。
為了彌補知識盲區(qū),他又緊急學習了新的專業(yè)手語。
在紅巖派出所的“巧姐無聲警務室”里,陳浩南為聾人群眾化解糾紛:有人因為租房問題爭執(zhí)不下,有人因為家庭矛盾走進警務室,有人因為接到可疑電話焦慮不安……面對這些情況,陳浩南用手語一點點解釋、勸解。
在雙手翻飛間,焦慮和誤解被化解,笑容重新回到聾人朋友的臉上。
無聲世界的反詐守護者
隨著接觸的案例越來越多,陳浩南發(fā)現(xiàn),聾人群體很容易成為電信詐騙的“重災區(qū)”。有的騙子利用文字聊天套取他們的信任,有的騙子誘導他們轉賬匯款。因為缺乏溝通渠道,他們往往來不及求助。
因此,每次在工作中遇到聽障群體,陳浩南都會順帶反復“嘮叨”,用手語將反詐知識“強行”灌輸給他們,提醒聾人朋友們不要輕信陌生來電和轉賬要求。
今年夏天,65歲的聽障市民陳明(化名)在面對某電商客服要求大額轉賬時,差點就進行了操作。關鍵時刻,他想起了陳浩南教給他們的反詐知識,干脆去了一趟派出所,想核實一下。聽完他的介紹,陳浩南趕緊用手語告訴他:“這就是電詐慣用的伎倆,千萬別上當!”
他用手語向陳明詳細介紹了最近發(fā)生的相似案例。陳明聽后,驚得倒吸一口氣,連連對他表示感謝。
目前,陳浩南和同事正在參與編寫反詐手語手冊,希望借此提高聾人辨別詐騙手段的能力,讓聾人守護好自己的“錢袋子”,不再被三言兩語詐騙伎倆蒙住雙眼。
用雙手搭建信任的橋
在陳浩南的工作中,最常出現(xiàn)的兩個詞是“溝通”和“信任”。
溝通不僅是獲取信息的途徑,也是建立信任的紐帶。
前不久,在白公館附近巡邏時,遠遠看到一位游客正在比畫手語,他立刻上前,用手語和對方交流。看到這個年輕輔警居然會手語,這位聽障女游客驚喜不已,立刻告訴同伴:“他居然會手語!”
隨后,陳浩南和同事一起,用手語為她們介紹紅巖景區(qū)的歷史。講解結束后,她們開心地合影留念。在這一刻,溝通的壁壘悄然消失。
“當我用手語和她們溝通時,明顯看到她們眼神一亮,覺得自己被理解、被尊重,那種感覺特別有價值!”在陳浩南看來,與聾人之間用手語溝通,其實是一場雙向奔赴。
陳浩南在用手語翻譯時,表情特別豐富,很有感染力。他笑言,這是自己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模仿聾人朋友、手語老師和其他學長學姐后,再慢慢摸索出來的。
陳浩南說,手語是一門獨立的語言,沒有我們常見的標點符號、語氣詞、介詞,所以表情和肢體動作就承擔起了重要作用。
在長年的積累中,陳浩南逐漸掌握了這種獨特的情緒表達。
“學會當一個傾聽者”
用手語跟聾人群眾溝通,還不僅僅靠準確、生動地表達。何巧常常提醒陳浩南:“群眾找到我們,有時候,是需要一個傾聽者。”
這句話對他影響很大。于是,陳浩南學會了“慢”下來,先傾聽,再思考,最后回應。面對焦急的群眾,他并不急著給答案,而是耐心等他們表達清楚。漸漸地,他發(fā)現(xiàn):真誠地傾聽,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力量。
原來,與聽障群體之間最大的溝通壁壘,不是語言而是耐心。“只要多一點耐心,給他們表達的機會,就能減少很多誤解。”
在“無聲警務室”里,面對聾人的求助,陳浩南雙手不停打著手語,翻譯、勸解、安撫……這一個個無聲的瞬間,卻有著最真摯的力量。
“很多人以為我是在幫助聾人,其實,他們也在成就我。讓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他靦腆一笑。在陳浩南看來,溝通不僅是獲取信息的途徑,也在警民之間搭建信任的紐帶,消除“距離感”,打造可信任的執(zhí)法者形象。
陳浩南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手語,哪怕只是學幾個簡單的手勢。也許一個小小的動作,就能讓聽障朋友不再孤單。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紀文伶 攝影記者 周本帥
責任編輯:熊世華




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xié)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