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紅巖紅②|一塊門牌,藏盡時代風云激蕩
2025-10-02 14:23:36 來源: 上游新聞
編者按: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重慶談判80周年。
1939年至1946年,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結廬紅巖,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偉大旗幟,為爭取抗戰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卓越貢獻,培育和形成了偉大的紅巖精神。
1945年抗戰勝利后,毛澤東不顧個人安危到重慶參加舉世矚目的重慶談判,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了紅巖精神。
解放戰爭初期,關押在白公館、渣滓洞的革命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與敵人展開堅決斗爭,進一步鍛造和凝結成了紅巖精神。
1985年10月,鄧穎超重返紅巖,寫下“紅巖精神,永放光芒”,這是第一次由國家領導人正式提出“紅巖精神”,至今已40年。
國慶期間,上游新聞、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聯合推出《尋訪紅巖紅》系列報道。第二期,我們推開曾家巖50號周公館大門,看一塊門牌背后的紅巖故事,一同重溫那段風云激蕩的歲月。

10月1日,國慶。重慶渝中區中山四路栽滿梧桐樹的人行道上,游客們仔細看著手機導航,他們的目的地都指向同一個門牌:曾家巖50號,大家都習慣稱他為“周公館”。

抗戰時期的重慶,它既是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的重要據點,更是在敵人重重包圍中頑強燃燒的革命火種——一座在敵人眼皮底下屹立不倒的“霧都燈塔”。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是在這里爭取各方力量支持團結抗戰,向世界傳遞中國共產黨的聲音。
險地筑堡:夾縫中的革命燈塔
踏入曾家巖50號周公館,這座灰色三層小樓靜靜矗立,依山崖臨江而建,中西合璧式的磚木結構,帶有大小兩個天井,在歲月的侵蝕下更顯古樸與厚重。
1939年初,鄧穎超以周恩來的名義租賃了一層、三層和二層東側的幾間房屋,對外稱“周公館”,實則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城內辦公所在地。南方局文化委員會、婦女組、軍事組、外事組等均設于此。

曾家巖50號的地理位置極為特殊,當年右邊僅一墻之隔是國民政府警察局,左邊則是國民黨特務頭子戴笠的宅邸,相距不過幾十米。 從周公館望去,戴笠宅邸清晰可見,警察局三樓窗戶還正對著周恩來的臥室。館內更是國共兩黨上層人士同進一大門、同住一棟樓。這意味著當時中共中央南方局市內辦事處的活動,隨時都處在國民黨的嚴密監視之下。
“這兒四周都是敵人,為啥共產黨還選它當據點?”參觀中,不少游客都發出了這樣的疑問。導游解釋,曾家巖50號靠近國民政府機關,便于與各界人士接觸和開展工作。后院角落有個地下防空洞,可以直通到嘉陵江邊。當時一些秘密交通員常通過防空洞進出周公館向南方局匯報請示工作和遞交情報。就是在這樣險惡的環境中,周恩來等南方局領導同志卻從容不迫,加強與進步人士接觸溝通,有力領導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走進館內,每一張老照片都像是一個時光的窗口。
照片中,董必武、葉劍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常住于此,他們神情堅毅,在簡陋的環境中開展著黨的工作。

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主席曾在此接待過各界人士。照片里毛澤東與愛國民主人士親切交談的場景,仿佛將我們帶回到了那個決定中國命運走向的關鍵時刻。

墻上印著周恩來總理的語錄:“重慶真是一個談判的城市,差不多十年了,我一直為團結談商而奔走渝延之間……民主事業的進程是多么艱難呀!我雖然五十之年了,但不敢自餒,我們一定要走完這最后而又最艱苦的一段路!”字字句句,無不透露出當時革命的艱難與革命黨人的堅定信念。
據記載,周恩來11次在重慶駐足,最長的一次是1940年8月25日到(回)渝,1943年6月28日離開,近3年的時間里,他一直留在重慶為全中國的民主、為團結奔走。
智斗強敵:驚心動魄的地下博弈
1939年到1946年,在周恩來的領導下,南方局面臨著雙重挑戰:一方面要防備日軍的轟炸,另一方面要與國民黨巧妙周旋。當時,二樓住著國民黨人,隔壁是戴笠的住所,而中共的革命工作卻在這里有條不紊地展開。每天,大家上上下下,都得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在夾縫中尋找生存與發展的空間。

周恩來同志經常在此接見各界人士,商討抗日大計。全民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重慶有三個對外公開的辦公地點——紅巖嘴(紅巖村)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駐地、曾家巖50號周公館、虎頭巖《新華日報》總館,被后人統稱為“紅色三巖”。在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下,它們發揮著維護國共合作、鞏固和壯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喚醒民眾和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歷史使命。
周公館舊址里陳列著不少歷史文物,還原了南方局共產黨人的居住、工作的場景,其中一部黑色的老式掛式電話機引起了游客的額外關注。銹跡斑斑的聽筒上還留著當年的劃痕,被玻璃罩子保護得嚴嚴實實。

那是1941年1月上旬,國民黨頑固派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1月17日,國民政府軍委會發布所謂“通令”及新聞發言“談話”,污蔑新四軍為“叛軍”,宣布取消新四軍番號,將軍長葉挺交付軍法審判。周恩來得知后,在周公館內通過這部老式電話機,向國民政府軍委會參謀總長兼軍政部長??何應欽發出憤怒的譴責:“你們這樣做,必將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激昂的聲音,仿佛穿越時空,彰顯著中共堅決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定決心。
次日凌晨,周恩來奮筆寫下題詞與挽詩:“為江南死國難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新華日報》連夜刊印,在天亮前發往全城,讓真相與正義得以傳播。
溫情歲月:革命者的家國情懷
周公館不僅是戰斗的堡壘,也承載著革命者的溫情與家國情懷。一樓是周恩來和鄧穎超的辦公室兼臥室,屋內干凈整潔,擺設實用簡單,普通的木桌、簡易的竹制書架、藤椅等,盡顯樸素之風。在鄧穎超的辦公桌上,有一臺收音機和電風扇,這些物品見證了他們在艱苦環境中的堅守。


這里的一些照片記錄了他們在重慶期間的溫馨時光,有周恩來在辦公室寫字、鄧穎超的留影,以及1940年8月8日,周恩來和鄧穎超在重慶紀念結婚十五周年留影。這些照片,讓我們看到了革命者剛強外表下的柔情一面。

在周公館小院的角落里,有一個小廚房。當年,周恩來、董必武、王若飛、吳玉章等人都曾經在這座飯堂里先后招待過柳亞子、張瀾、黃炎培等各界知名人士。周恩來還親自下廚,做了一道自己非常愛吃的家鄉菜——紅燒獅子頭,招待前往周公館的文化界人士們。這道菜,不僅滿足了味蕾,更傳遞著革命者之間深厚的情誼,展現了他們在緊張戰斗之余的溫情時刻。

精神傳承:游客心中的永恒光芒
從1939年到1946年,曾家巖50號一直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戰后方和國統區的前哨陣地;1947年2月,國民黨反動派蓄意挑起內戰,第二次國共合作破裂,曾家巖50號完成了歷史使命。
國慶假期,曾家巖50號仍然不斷有游客和市民前來打卡,館內參觀者絡繹不絕,不少游客感慨道:“這里的一磚一瓦都仿佛在訴說著當年的驚心動魄,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革命先輩們無畏的勇氣和堅定的信仰。”

一旁的留言簿上,寫滿了參觀者的心聲:“致敬周總理,紅巖精神永放光芒”“祖國的今天來之不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聽黨指揮、跟黨走”……
來自北京的游客李先生感慨地說:“站在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當年革命先輩們的呼吸和心跳。他們在那么危險的環境下,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不惜犧牲一切。我們今天的和平與幸福,都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這次參觀讓我深受教育,我們要銘記歷史,珍惜現在,努力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曾家巖50號,這座承載著歷史風云的建筑,見證了革命者們在危險環境中的英勇奮斗,傳承著不朽的紅巖精神。它如同一座豐碑,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讓紅巖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上游新聞記者 陳瑜
責任編輯:杜漩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