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從“對簿公堂”到“情感修復” “蒲公英驛站”讓家事糾紛溫情落地
2025-10-01 06:30:36 來源: 萬州時報

精心設計布局 搭建溫馨信賴平臺
“都說手足情深,鄰里一家親,你們既是親兄弟,又是鄰居,想想兒時兄弟倆一個粑粑分兩半,為了這十多平方米的土地鬧了這么多年,這值得嗎?”面對法官情理法的耐心勸導,萬州區分水鎮八角村近十年互不往來、各執一端的譚某兩兄弟沉默了。最終,兄弟倆同意按照法官的執行方案履行,兩人重歸于好。其實,這只是萬州區法院“蒲公英驛站”化解家事糾紛的一個縮影。
萬州區法院整合“心理咨詢技術+法律應用水平+法院權威保障”優勢,創新打造“蒲公英驛站”家事糾紛調解工作室,推動婚姻家庭領域矛盾糾紛溫情、高效化解。2023年掛牌以來,調解各類家事糾紛2960件、調解成功2406件,調解成功率81.3%。
萬州區法院以家事審判專區更新建設為契機,打造家事解紛窗口。打造溫馨信賴平臺。在家事審判專區設立“蒲公英驛站”,仿照居家風格裝潢,建設家事文化長廊、心理咨詢室、親子觀察室、情緒宣泄室等設施,配套設立“初次觀察室”,方便調解員第一時間觀察原告情緒、了解糾紛緣由、評估行為風險。組建家事解紛團隊。充分突顯家事糾紛化解的“以人為本”特點,精心選派10余名具有豐富家事審執經驗的法官作為專職調解員,10余名具有心理咨詢資質的專業人士作為心理疏導員,參與調解的法官不參與登記立案后的調解、審判、執行環節,消除當事人關于“訴前調解不成功得罪法官影響后續審判”的顧慮。提升糾紛調處能力。充分協調優質調解資源,組織“婚姻經營理念”相關宣講22場,通過典型案例解析,傳授糾紛調解技巧、溝通策略,組織相關會議交流調解心得,持續深化教育培訓成果轉化應用,助力調解隊伍能力全面提升。
強化專業協同 深度診斷溫情傳導
采用“聽、問、解、傳、定”五步法,為當事人提供專業化、法治化、個性化服務,實現從單純的案件調解向情感修復、親情彌合、心理釋然轉變。專業化深度診斷。在“聽”“問”環節,簽訂保密承諾書,制作包含57項具體內容的《夫妻關系調查表》,指導當事人獨立填寫,為家事案件當事人深度溝通,查清婚姻癥結,作出調解背景評估,累計為32例案件當事人提供心理咨詢服務83人次。法治化溫情傳導。在“解”“傳”環節,運用心理專業技能和司法審執經驗,制發《致婚姻家庭糾紛夫妻的一封信》《婚姻經營技巧》,分析矛盾產生原因,闡明離婚責任,矯正錯誤理念,引導行為訓練,努力化解個人心結,累計發放人身安全保護令5份、履行家庭義務告知書376份,實質性化解各類婚姻家庭糾紛2078件。個性化情感修復。在“定”環節,根據調解咨詢情況,研判雙方和好可能性,提供“和好結案、撤訴冷靜、調解離婚、調轉審離婚”四套選擇方案,積極發揮正向引導、價值引領作用,確定幸福方向。
深化全程聯動 精準修復家庭關系
通過構建“訴前+訴中+訴后”全鏈條、全過程家事糾紛化解、幫教機制,基層治理、府院聯動效能均得到長足提升。建立訴前聯動調解機制。在訴前調解服務環節,推動家事調解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大格局,強化法院、公安、民政、社區等協同配合,形成“司法+行政+社會”矛盾調處合力。建立訴中信息共享機制。案件調解不成功進入訴訟程序后,充分發揮家事專業審判法庭的聚合力,將可能存在個人極端行為、家暴、履行監護職責不力等情形的信息及時通報案件承辦人,協助合議庭做好訴中調解、家暴矯治、教育指導等工作。建立訴后回訪幫扶機制。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每一個家事案件進行回訪,了解夫妻雙方情感現狀和子女教育撫養情況,積極引導當事人申請司法救助或社會救助。開展公益志愿者活動47次,增強家事案件社會輻射功能,幫助當事人重拾生活信心,收到當事人感謝錦旗、感謝信21份。
法官辦案手記:
“蒲公英驛站”的家事不是小事
“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跟你沒有血緣關系,并且還愿意對你好的人,都是老天賜予的禮物,要珍惜眼前人。”這是收藏在萬州法院“蒲公英驛站”干警蒲昌淵抽屜里,一封來自原本感情即將破裂的夫妻的感謝信。
欣欣和小江剛結婚一年,原本應該還處于甜蜜期的小夫妻卻整日爭吵,矛盾不斷。性格強勢、脾氣火暴的欣欣一氣之下便向法院起訴離婚。
案件來到“蒲公英驛站”,干警蒲昌淵通過起訴材料感覺到這對夫妻的矛盾并未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很大程度上是沖動離婚,為挽救這對年輕夫妻的婚姻,蒲昌淵將欣欣和小江分別請到“蒲公英驛站”調解。
通過交談,蒲昌淵了解到欣欣的性格較強勢,小江性格較沉穩,兩人發生矛盾往往只是小江經常抽煙、喝酒、打牌,欣欣看不慣就經常打罵小江。一個“一點就著”、一個默不作聲,雙方缺乏溝通,導致問題越積越多,無法解決。
“愛從溝通中來,欣欣你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待自己冷靜下來后,兩個人再坐在一起溝通,你會發現好多事情其實都可以解決。”蒲昌淵向欣欣講述了溝通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欣欣也表示將試著收斂脾氣,學會溝通。
一段時間后,欣欣、小江二人再次來到“蒲公英驛站”為蒲昌淵送上感謝信。“小江現在下班回家會主動分擔家務,也學會控制抽煙喝酒,鍛煉身體,我倆有事就積極溝通。”“欣欣現在脾氣沒有以前那么沖了,有事還會和我商量,現在的日子我過得很高興。謝謝蒲老師!”聽著重歸于好的二人傾訴這些天來對方的變化,蒲昌淵滿意地笑了。
記者 向貴平 通訊員 向琦琦 文/圖
責任編輯:董霞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