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華龍網 李一鳴 陳雨
聽新聞

第1眼TV-華龍網訊(陳雨)在9月26日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十二場)上,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副局長余穎介紹,“十四五”期間,重慶圍繞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總體目標,深入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保障一江碧水向東流。
著力構建生態安全總體格局。優化實施重慶市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圍繞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等生態廊道建設,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逐步增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區、大婁山等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功能,保障生態安全,以高水平保護去更好地支撐高質量發展。
系統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十三五”期間、“十四五”期間,重慶在三峽庫區接續推進實施2個國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累計實施423個具體項目,實現三峽庫區的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保持II類。大力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完成3950公頃廢棄礦山治理,使這些生態的“瘡疤”變“綠肺”。同時,大力推廣“生態修復+”模式,將生態修復與地災防治、文化旅游、藝術采風、特色農業等有機結合,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渝北銅鑼山礦山公園通過生態修復,成為市民游客休閑打卡點,年均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實現了良好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梁平區獵神村礦區生態修復打造了獵神小微濕地、民宿等生態文旅綜合體,石柱縣藤子溝水庫生態修復打造了梯田濕地自然景觀與藝術研學基地。
深入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有序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38個、面積1075平方公里,實現了城鄉空間布局優化、生態功能提升和產業融合發展多重效應。比如,涪陵區大順鎮生態條件較好,但基礎設施薄弱,空間布局無序。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整合項目,聚集資金,優化用地布局,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引進太極集團等龍頭企業,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年均林下中藥材產值超3億元,實現“整治一方地,激活百業興”。
相關鏈接:
分享成功
相關推薦
參與評論積分 龍珠商城兌好禮
打開第1眼TV-華龍網查看全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