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 重慶規劃自然領域耕地保有量等15項指標全面完成
2025-09-26 10:45:32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陳雨)9月26日,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十二場),本場發布會主題為:介紹“十四五”時期重慶規劃自然資源工作高質量發展成效。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局長扈萬泰介紹,“十四五”時期,重慶全力服務支撐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面落地,耕地保有量等15項指標全面完成。
努力繪就現代化新重慶空間藍圖
加快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國土空間格局
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重慶是全國第一個獲國務院批復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城市。市政府批準實施41個區縣(開發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有效實施專項規劃、詳細規劃,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張藍圖”管理有序有效。
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堅持以區縣為單元優化空間格局,規劃5個區縣、1.25萬平方公里為農產品主產區,10個區縣、3.54萬平方公里為重點生態功能區,23個區縣、3.45萬平方公里為城市化地區,形成全市一盤棋、區縣有分工、優勢互補的功能空間格局。
統籌劃定“三區三線”。優化農業、生態、城鎮空間布局,規劃耕地保護紅線2664萬畝、占全市國土面積的21.6%,規劃劃定生態保護紅線1.92萬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的23.3%,城鎮開發邊界3411平方公里。堅決守住糧食安全根基,嚴格管控生態空間,有效遏制城市“攤大餅”式擴張。

高水平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重慶新畫卷
加快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高質量完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重慶段)和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國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工程2個重大項目,銅鑼山礦區生態修復項目入選聯合國“生態恢復十年”優秀案例。完成生態保護修復總面積3000多平方公里、國家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項目12個。
規劃整體大美城市城鄉風貌。充分發揮山城江城本底優勢,推進“兩江四岸”“四山保護”規劃治理提升,恢復水岸線山脊線,還江還山于民。著力降密度、限高度、疏擁堵,彰顯“雄奇山水 新韻重慶”的獨特魅力。加強歷史文化街區活化利用,十八梯、大田灣等傳統風貌街區煥發新活力。
探索自然資源資產價值實現路徑。完成第三次國土資源調查和全域國有自然資源資產清查統計,形成了自然資源資產“一本賬”,全力當好人民的自然資源“大管家”。創新探索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等改革試點,加速生態“高顏值”向經濟“高價值”轉化。
努力為高質量發展服好務
全力提升自然資源要素優化配置精準性和效率
全面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起草并配合制定我市直轄后首部土地管理條例。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等13項國家試點。九龍坡區東鵬項目整合6畝邊角地帶動新增投資1個億,推動增資擴產,入選全國典型案例。以長期租賃、先租后讓、彈性年期等新型方式供應產業用地3695畝,產業用地可以根據企業實際需要靈活“量身定制”。
加大高質量發展資源要素保障。統籌節約用地和有力保障,審批新增建設用地411平方公里,有效保障重慶東站等重大項目落地,有力支撐賽力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項目用地發展。新勘查發現大中型礦產地11處,礦產保障能力持續增強。
著力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按照城市內涵式發展需要,做優增量、盤活存量,支持和引導用地結構優化和功能合理轉換,全市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較2020年下降17.9%,GDP增長對土地資源的消耗逐步減少。
努力提升超大城市安全韌性水平
堅決守牢自然資源安全底線
系統提升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水平。構建全域全量地質災害風險隱患一體化管控體系。永久搬遷受威脅群眾8.2萬余人,實施地災重大工程項目368個,通過成功預警可能出現的傷亡情況,累計避免人員傷亡2759人,與“十三五”相比,因災死亡人數下降65%。實施三峽庫區危巖地災防治攻堅戰,切實保障長江航道的通航安全和庫區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著力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開展統籌協調耕地林地空間全國試點,通過優化地類認定標準、耕地撂荒調查規則、設置必要過渡期等,尊重農民意愿,化解基層反復整治撂荒地壓力,協調解決205萬畝退耕還林與耕地保護范圍交叉重疊空間矛盾,讓群眾受益、為基層減負。
加快建設數字重慶國土空間“一張圖”
賦能國土空間現代化治理
構建國土空間數字化治理體系。實現全市共用共享共治的國土空間數據綜合信息系統,全市1031個鎮街地理空間、自然人、電子證照等五類基礎數據有效融合,為全市146個典型數字化應用提供空間數據保障,打牢數字重慶三級治理中心建設基礎底座。
持續優化便民利企舉措。不動產登記事項70%實現全程網辦。化解城鎮房屋遺留問題辦證45.78萬戶、農村房屋12.63萬戶。建設工程規劃許可、涉企不動產登記等4項納入全市“一件事一次辦”。行政許可事項100%納入“全渝通辦”,企業和群眾辦事更高效更方便。我就簡要介紹到這里。下面,由我和我的同事來回答大家的提問。
責任編輯:邵煜晟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