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222座水庫迎來“專業管家”
2025-09-26 06:00:01 來源: 江津區融媒體中心
“以前水庫管護靠‘臨時抽調’,現在有了專業物業團隊,每天定時巡查、定期清淤維護,庫區環境和水質都肉眼可見地變好了!”談及水庫管理的新變化,江津區四面山水庫管理所負責人感慨道。
水庫,作為重要的水利工程,在防洪減災、供水保障、農業灌溉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針對轄區內水庫“數量多、分布散、管理難”的實際情況,江津區以改革為筆,以創新為墨,在區級直管水庫率先試點物業化管理,構建起規范化、標準化、專業化的管護新體系,讓全區222座水庫逐步實現“有人管、管得好、能長效”的管理目標。

為破解“多頭管、責任散”難題,江津區首先從健全責任體系入手,搭建起“區級統籌監管、權屬單位主責、物業企業執行”的三級管理架構。相關職能部門當好 “掌舵人”,通過政府采購遴選優質物業企業,制定統一的政策標準與考核細則;水庫權屬單位扛起“主責旗”,切實履行管理職責;中標物業企業化身“執行者”,包攬日常巡查、維修養護、保潔清淤、汛期值守等具體任務。三方通過簽訂《水庫物業化管理服務合同》《水庫安全管理責任書》,以法律契約明確權責邊界,實現“一座水庫、一個責任主體、一份管護合同”的精細化管理,徹底告別過去“行政指令層層傳、責任落實打折扣”的困境。

在運維模式上,江津區大膽創新,打出“一體化 + 網格化 + 績效化” 組合拳。針對水庫分布零散、管護標準不一的問題,該區將功能相近的水庫 “打包” 招標,引入市場信用好、管理經驗豐富的企業開展集中管護,既整合了同質化任務、降低了管護成本,又推動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邁上新臺階。同時,構建覆蓋區、鎮、村三級的網格化監管體系,形成 “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群眾監督” 的全鏈條服務模式,明確各級管護職能,實現故障問題 2 小時響應。在資金管理方面,推行 “區域打包、按效付費” 機制,將分散資金整合使用,績效考評結果直接與費用支付掛鉤,不僅讓超千萬的管護資金優化至試點首年 600 萬以內,更讓財政資金 “花在刀刃上”,推動水庫管理從 “管護分離” 向 “管控一體” 轉變。
長效管理,標準先行。江津區通過完善制度體系、規范作業流程,為水庫物業化管理 “立規矩、劃標尺”。物業企業需根據合同制定汛期與非汛期差異化巡查養護方案,落實每日報汛、每周清漂、每月報告的全周期閉環管理,庫區面貌、設備完好率、數據報送及時性顯著提升。該區還制定《水庫物業化管理制度》《水庫物業化管理考核測評表》等文件,建立 “一庫一檔” 檔案系統,完整記錄巡查維護全過程;將水質保護、生態維護要求納入管護合同,實現工程管護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

如今,江津區水庫物業化管理改革已初見成效。臥龍溝水庫、清溪溝水庫等通過市級評價,被授予 “標準化管理達標工程”;從區級直管的清溪溝水庫,到鎮街管理的小型水庫,再到村級負責的水庫,都有了專業 “管家”,水庫環境煥然一新、水庫水質穩步提升、水庫資產得以盤活,工程安全與生態效益持續釋放。下一步,江津區將繼續深化水庫物業化管理改革,讓更多水庫實現 “長治久清”,為區域水利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江津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李江 通訊員 母國宏)
責任編輯:石月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