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瞭望|匠心鑄夢,大國脊梁
2025-09-25 11:51:28 來源: 新重慶-重慶日報
匠心鑄夢,向新而行。
9月23日至26日,第三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暨大國工匠論壇在重慶隆重舉行。265名大國工匠、首批培育大國工匠代表悉數到場。匠“星”云集,閃耀巴渝,匠“新”故事,溫暖山城。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并將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納入國家戰略人才力量。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建設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
新時代的大國工匠,正在續寫新的傳奇!
從高鐵奔馳,到航母列陣;從嫦娥探月,到蛟龍深潛……每一件大國重器的背后,都有大國工匠的身影,他們就像一顆小小的螺絲釘,被鎖定在那個最平凡卻又最關鍵的位置。
今天的中國,正處在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跨越的關鍵階段,我們討論大國工匠這個話題,本質上是在追問:在技術迭代加速的當下,如何找到中國制造的密碼,如何守護中國制造的根基,如何培育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精神力量。

▲第三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暨大國工匠論壇在渝舉行。記者 劉力 攝/視覺重慶

匠心精神永不落幕。
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要求,力爭到2035年,培養造就2000名左右大國工匠、1萬名左右省級工匠、5萬名左右市級工匠。
何謂匠心?
匠心是精益求精的執著堅守。《莊子》中記載的“庖丁解牛”故事,便是對匠心最好的詮釋。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中,有些人追求“短平快”的成功,習慣于淺嘗輒止。而匠心精神要求摒棄浮躁,心無旁騖,精益求精,直到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從古老的技藝傳承到現代的工業制造,從精密儀器到復雜系統,匠心始終是追求卓越品質的關鍵密碼。
數據顯示,我國制造業產品合格率已從十年前的88%提升至95%,這一進步的背后,離不開無數工匠對每一個零件、每一道工序的認真和較真。比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負責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王曙群,他所在班組裝調的對接機構完成了30余次對接,上演了一場場完美的“太空之吻”。正是憑借著這種對精度的極致追求和對工作的執著堅守,他們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精度”。
匠心是勇于創新的時代擔當。在科技飛速發展、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創新是國家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大國工匠們正是創新浪潮中的弄潮兒。他們以敏銳的洞察力捕捉時代需求,以無畏的勇氣挑戰技術難題,用創新的智慧為國家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下定決心“做中國人自己的盾構機”的高級工程師張帥坤,帶領團隊突破國外技術封鎖,研發出國產首臺高鐵大直徑盾構機“望京號”、鐵路雙線超大直徑盾構機“中原一號”,結束了“洋盾構”的壟斷局面,讓中國制造在國際舞臺大放異彩。
匠心是堅韌深沉的社會責任。匠心的社會責任,體現在對品質的極致堅守,體現在對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使命擔當,體現在對從業者自身價值的實現與對行業生態的引領。真正的大國工匠,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道德感、使命感。他們深知細節決定成敗,質量就是生命,有著眼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觀,不會為了追求短期利益偷工減料、以次充好、追名逐利。這種責任,是匠心精神的靈魂所在。
再比如,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研究館員吳順清,長期致力于古代漆器保護修復工作。他帶領團隊經過多年研究和實踐,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成功修復了大量珍貴的古代漆器,讓沉睡千年的文物重煥生機。他們修復的不只是器物,更是民族的集體記憶與文化自信,這份傳承與創新,就是對民族文化未來的深層責任。

▲9月23日,重慶國際博覽中心,第三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暨大國工匠論壇創新成果展示交流區,現場展示的超導量子計算機。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新時代工匠有新的時代使命。
目前,重慶技能人才總量已達550萬人,高技能人才增至176萬人,占比達32%。但技術工人求人倍率(有效需求人數與求職人數之比,數字大于1表示職位供過于求,小于1表示職位供不應求)一直在1.5以上,特別是工匠人才、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在2以上。
當世界進入質量競爭時代,簡單的技術迭代、產能擴張已很難維持競爭優勢。而深植于勞動者靈魂中的工匠精神,正以其對極致的追求、對責任的堅守,成為破解中國制造核心競爭力的深層密碼,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大國工匠,正在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新的行業畫像。新時代呼喚新工匠,新工匠成就新時代。今天的大國工匠,既有掌握精密加工技術的高級技師,也有精通數字化操作的新型工匠,他們用實際行動打破了人們對工匠的刻板印象。“90后”焊接技師趙脯菠,在世界技能大賽上斬獲金牌,用實力證明青年工匠也能站上國際舞臺。“95后”長春姑娘郭東妮,闖蕩在“硬核”的科研領域,專門為機器人安裝“眼睛”和“大腦”,讓機器變得更“聰明”,工人變得更輕松。今天的大國工匠,早已超越“埋頭苦干”的傳統畫像,成為“技藝精湛+創新突破”的復合型人才。
新的價值認同。工匠精神重塑了新時代產業工人的價值認同。長期以來,“藍領工人”的社會認可度與職業尊嚴感不足,導致技能人才招工難、留不住,成為制約中國制造升級的瓶頸。而工匠精神的弘揚,讓“憑手藝吃飯”“靠技能出彩”成為社會共識。隨著時代發展,工匠們的社會地位不斷提升、職業發展通道更加廣闊。當一名焊工能憑借精湛技藝獲得與工程師同等的薪酬待遇,當一名鉗工能因攻克“卡脖子”技術登上國家級領獎臺,勞動者的“匠心”便有了生長的土壤。這種“人”的覺醒,遠比引進幾臺先進設備、建設幾條智能生產線更重要。
新的時代使命。當前全球制造業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期,誰能掌握核心技術、誰能打造高端產品,誰就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這也給新時代的大國工匠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今,工匠精神不再是傳統意義上“慢工出細活”的低效,而是“精益求精”的高效——它能讓技術創新快速落地為可靠產品,讓產業升級快速轉化為市場競爭力,完全顛覆了傳統。比如,中國高鐵從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領跑,背后是無數工匠對每一個螺栓、每一根鋼軌的極致追求——正是這種“毫米級”的精度把控,讓中國高鐵成為“中國速度”的代名詞。
從工匠個體的手藝傳承到有組織的生態培育,從產業工人的價值重塑到國家戰略的精神賦能,工匠精神不僅是器物層面的精耕細作,更是中國制造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精神基石與動力源泉。

▲重慶市南岸區,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工作人員在SG128天線暗室測試天線。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培育大國工匠需要大國擔當。
如果說工匠是工匠精神的“火種”,那么工會組織便是點燃“星火燎原”之勢的“擎火者”。全國總工會及各級工會組織,從技能培育、權益保障、氛圍營造三個維度,構建起工匠精神的新生態,為中國制造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提供了堅實的組織支撐。
搭建成長階梯。針對中國制造對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全國總工會持續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實施“千萬職工技能提升行動”,通過建立“勞模創新工作室”“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讓“老工匠”帶“新徒弟”,實現技藝傳承與創新突破的雙向賦能。這些舉措,打破了技能人才的成長困境,讓工匠精神從“個人自覺”變為“組織推動”,為中國制造培育了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的工匠隊伍。
保障工匠權益。工匠精神的培育,離不開穩定的職業環境與可靠的權益保障。全國總工會推動建立“技能等級與薪酬待遇掛鉤”機制,督促企業落實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政策,讓“技高者多得、多勞者多得”;同時,加強勞動保護,改善工作條件,減少因過度勞累、環境惡劣導致的技能人才流失。在浙江,工會推動企業為高技能人才建立“職業年金”,解決工匠們的后顧之憂;在重慶,工會定期開展企業薪酬調查,指導企業深化工資分配制度改革,讓“技高者多得”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職業前景。當工匠們不必為薪酬待遇焦慮、不必為職業安全擔憂,他們就能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技藝打磨與技術創新中,工匠精神就有了落地生根的保障。
暢通發展渠道。在數字化、智能化快速發展的今天,也有人擔心傳統工藝會被機器取代,事實上,工匠們積累的經驗、沉淀的智慧,具有很大的不可復制性。全國總工會連續多年舉辦“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發布活動,讓“工匠精神”走進千家萬戶;開展“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獎章”評選,將工匠精神納入評價標準,讓踐行工匠精神的勞動者獲得社會尊崇,目的就是要讓工匠精神蔚然成風,激勵更多人在平凡崗位上書寫精彩人生。當每一位勞動者都能以匠心鑄夢,當工匠精神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當所有工匠都有可期的發展通道,才可能培育出更多的大國工匠。
從地方層面,本次工匠大會花落重慶意義重大。正著力構建“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加快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的重慶,厚植工匠精神和人文底蘊沃土,為廣大技術工人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也是承載中國制造、中國智造的重要城市,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大國工匠在這里誕生。
大國工匠們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星辰,在各自的領域熠熠生輝。他們以匠心為筆,以創新為墨,在時代畫卷上描繪出一幅幅壯麗圖景。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繼續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培養更多大國工匠,讓這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才支撐,助力中國這艘巨輪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乘風破浪。
萬木
責任編輯:張炬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