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同種藥品藥店比醫療機構的價格貴? 重慶市醫保局現場解答→
2025-09-25 11:31:19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記者 唐雨)某款感冒藥物已納入國家醫保目錄,但在醫院里門診價格為13元左右一瓶,而同樣規格、同樣品牌的,在藥店的價格是39元左右,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9月25日,“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十一場)舉行,介紹“十四五”時期重慶醫療保障發展成效。發布會上,市醫保局局長鄧莉及市醫保局副局長吳良和就記者提問進行相關解答。

市醫保局副局長吳良和介紹,藥品在醫院和藥店不同價格差的問題,涉及到重慶這些年來全面開展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工作。
藥品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就是醫保部門將大量醫院的藥品耗材需求“打包”成超級訂單,通過量價掛鉤,擠掉價格的虛高水分,讓患者用上質優價宜的好藥。近年來,市醫保局擴大集采藥品覆蓋范圍,讓集采紅利惠及更廣泛的患者群體,支持服務醫藥企業高質量發展,成功創建了全國醫藥集中采購示范平臺。
目前,重慶全市集采藥品已經開展1228個,集采的耗材已經開展了66種,較“十四五”初期的279個集采藥品、7種集采耗材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現全市醫療機構集采藥品使用數量比例超過50%,減輕群眾醫藥費用負擔295.51億元,比如,乙肝抗病毒藥恩替卡韋、替諾福韋等,集采前患者每年需要花費4000-5000元左右,集采后每年費用降到100—200元左右,群眾的用藥負擔明顯降低。
同時,市醫保局也開展了集采藥品進村衛生室、進民營醫院、進零售藥店的工作,市民在全市1661家零售藥店、1532家村衛生室、180家民營醫療機構均可購買到集采藥品,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集采的改革紅利。
此外,重慶實施集采醫保預付政策,累計預付76.25億元,緩解醫藥企業財務壓力。推動醫保與醫藥企業直接結算集采藥品、耗材的貨款,回款周期從6個月縮短到30天以內,并落實高效辦成一件事,將醫藥產品辦理周期壓縮到15個工作日內,實現“一次提交、一審核驗、全國通享”。
“集采還有序凈化了醫藥行業的生態,我們推進掛網藥品價格轉向治理,掛網藥品價格定期調整,醫藥價格風險處置,零售藥店醫保檢測等措施,降低4000余個藥品虛高價格,累計節省藥品耗材費用超10億元,引導企業合理誠信定價,促進價格更加透明均衡。”吳良和說。
隨后,鄧莉對回答進行了補充。
鄧莉介紹,醫療機構主要通過集采和省級掛網平臺采購藥品,集采和掛網的價格通過醫保部門長期的治理,所以能夠保證醫療機構在平臺上采購的藥品,總體價格比社會零售藥店要便宜,這涉及到集團采購的概念。
此外,市醫保局開發了“渝藥易購”的應用,老百姓在醫保APP里,通過在醫院開具處方以后流轉到平臺上,可以通過平臺來比較這個處方涉及的藥物在哪些藥店,各自的價格是什么,倒逼藥店把價格按照行業規律和老百姓的需求調到合適的區間。
“我們也在進一步完善和零售藥店的定點協議,簽約的藥店應該對醫保參保患者要按照大客戶的標準給到一個更合理的價格。當然,因為零售藥店執行的是市場自主定價,政策體系不一樣,但是作為醫保的定點藥店就必須對參保人有更好的價格。”鄧莉表示,市醫保局會在下一步的協議管理中加大對零售藥店的價格管理,也歡迎老百姓對惡意高價的零售藥店,特別是醫保定點的這些零售藥店加強監督,給市醫保局反映。
相關鏈接:
責任編輯:邵煜晟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